5月3日,中國科學院黨組舉行專題學習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全國“兩會”精神,貫徹落實近期中央領導同志對科技工作及中科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主持學習會。按照年度學習計劃,中科院秘書長鄧麥村,副秘書長潘教峰、鄧勇、吳建國分別發言。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全體成員參加學習會。
白春禮在主持學習會時指出,一段時期以來,中科院黨組連續舉行中心組學習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全國“兩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對科技工作及中科院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學習期間,大家堅持理論聯絡實際,暢所欲言,不斷提高了認識,有力指導了創新實踐。最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下,我國科學、有效地應對一系列大事、急事、難事。特別是四川蘆山強烈地震、H7N9禽流感等,涉及千家萬戶,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國家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中科院行動迅速、部署及時、協調有力、應對妥當,積極動員相關研究所協同創新,凝聚起強大的創新力量,為滿足國家重大需求提供有效科技支撐,發揮了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應有作用。
白春禮強調,在當今學科交叉匯聚日趨突出的科技發展態勢下,在人類面臨越來越多共同挑戰面前,更加需要團結一致、協同創新、形成合力。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出生産力、創新力。全院上下要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和全國“兩會”精神,按照中央領導同志對我國科技工作和中科院工作的新要求,進一步增強團結意識、大局意識,堅持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根本宗旨,著力建設“三位一體”的中國科學院,切實履行出重大創新成果、出優秀創新人才、出前瞻創新思想的戰略使命,共同為完成“創新2020”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實現“中國夢”而紮實奮鬥。
鄧麥村在發言中指出,如何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幅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是今後若干年內中國科技工作的重要命題,也是科技界的重大歷史使命。要加強協同創新。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尋求多方合作、協同創新的大科學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往往以多學科交叉為特徵,這就需要由科學家群體和技術人員群體共同協作攻關。要提升人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注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尤其是與哲學的交叉結合;大力總結與推廣良好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弘揚良好的傳統和建設良好創新生態環境;加強學術技術經濟分析研究,從中找出創新的切入點;更加注重學生的想象力和質疑精神的培養,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大膽想象、大膽實踐;注重技術支撐隊伍建設,將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放在與其他創新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繼續加強儀器裝備的自主創新。
潘教峰從“中國夢”、“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改革”三個方面談了體會。他指出,中國夢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帶有總攬性綱領性的奮鬥目標和凝聚人心的旗幟,貫通歷史和未來,將個人的理想追求、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和高遠追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關鍵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即跟蹤追趕轉向創新引領、資源驅動轉向價值創造驅動、創新隊伍規模發展轉向人的創造力充分發揮、粗放發展的管理體制轉向創新導向的管理體制。深化科技領域改革,關鍵是解決好三個問題,即如何科學選擇優先領域和創新目標、如何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如何有效激勵和評價。
鄧勇重點談了“政治意識”、“行政觀點”、“學術氛圍”、“財經紀律”等四個問題。他指出,長期以來,中科院始終強調大局意識、政治意識,不折不扣地跟中央保持一致。中科院素有講究民主的好傳統,特別是在學術問題上,遵循和符合科學探索和發展的自身規律,形成了極為寬鬆的環境氛圍,但也應注意一種傾向,就是不能把學術原則與行政原則混為一談。伴隨國家不斷加大科技工作投入,中科院以及廣大科技人員承擔越來越多的科技項目,應高度重視財經紀律,努力做到遵守法紀,不拿不貪不佔。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振作精神、齊心協力、奮起拼搏,有更多的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同甘共苦,有更多的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更深入紮實地做好各項工作。
吳建國結合分管工作實際指出,伴隨中科院“創新2020”的深入推進,條件支撐、後勤補給的任務越來越繁重。十八大報告中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有關論述,體現了四個突出特點,即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體制機制和法制的重要性、政府責任、公平正義,國務院也要求構築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網,這些對於中科院加強後勤支撐保障體系建設,紮實推進以改善科研保障條件和解決科技人員生活後顧之憂為主的“3H工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要深入落實去年中科院夏季黨組擴大會審議通過的後勤支撐體系規劃,把後勤支撐體系與人才支撐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納入到創新體系之中,一同部署、一同推進、協調發展,改革體制和機制,適應中科院職工的新期盼和形勢發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