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有關部門最近對27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進行監測的結果表明,18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的水質劣于第四類,21個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的水質要求。
7月,海洋監測部門陸續完成了5月部分入海排污口排污狀況和鄰近海域水質監測的樣品分析工作。在所監測的137個入海排污口中,市政排污口29個,工業排污口36個,排污河60條,其他類排污口12個。其中,86個入海排污口向海域超標排放污水,佔監測排污口總數的62.8%。對27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監測的結果表明,18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的水質劣于第四類,21個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的水質要求,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海洋監測部門此次還對山東、遼寧、天津、福建及河北的部分入海排污口進行了監測,入海排污口超標情況顯示,相關各省(市)超標排污口比率範圍為40%~85.7%。其中天津最高,為85.7%;其次是山東,超標率達到73.6%;福建、遼寧和河北分別為60.9%、50%和40%。
此外,今年6月,我國管轄海域共發現赤潮15次,赤潮累計面積509平方公里。其中,渤海7次,東海7次,南海1次。與近5年同期平均值相比,赤潮發現次數增加29.3%,累計面積減少了64.3%。據悉,引發赤潮的優勢生物種類主要為甲藻類。在所發現的15次赤潮中,優勢種為甲藻類的赤潮12次,優勢種為硅藻類的赤潮3次。其中,有毒種類為第一和第二優勢種的赤潮2次,佔6月赤潮發現次數的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