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婺城區野貓畈萬畝農田,水稻鬱鬱蔥蔥,一派豐收景象,近日順利進入孕穗期。金華婺城區農技站負責人張寶良告訴記者,多虧了浙江省級糧食生産功能區建設,今夏最乾旱的時候,這裡明溝、暗渠都不缺水,水閘一開,良田解渴。
扛得住天災,護得了收成。在全省已建成的356.8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和81萬畝現代農業園區裏,這已是尋常景象。目前全省“兩區”水稻陸續順利地進入生殖生長期。相比之下,“兩區”以外的農田就沒那麼“輕鬆”,據統計,截至8月21日,浙江省農作物受旱面積達944.9萬畝,成災430.8萬畝,絕收100.5萬畝,經濟損失約為53.8億元。
現代農業抗天災,關鍵是靠農田基礎設施。自2010年浙江省全面啟動“兩區”建設以來,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投入資金201.75億元,而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主要投入方向,真正讓“兩區”做到了“旱能灌、澇能排”。在長興縣虹星橋鎮,後羊村的農田原本灌溉水源不足、溝渠殘缺、容易滲漏,建成糧食生産功能區後,農田水利設施完備,旱期也不缺水,確保了正處於孕穗期的水稻新品種“春優84”的灌溉需求。
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局專家王月星介紹,已建成的糧食生産功能區,因為渠道、電網、泵站及水閘、涵管等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造提升,灌溉水利用率比一般農田高出20%左右。
在現代農業園區,自動化噴灌、滴灌、微灌等各種精確灌溉技術有效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在今夏曾創下全省氣溫最高紀錄的奉化,現代農業園區大棚裏的青瓜、茄子、冬瓜果實纍纍,即使最怕旱的芋艿頭也安然無恙。奉化市綠苑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吉龍説,園區內受災小,主要得益於隨時“叫得應”的噴滴灌設備和溫度自動感應遮陽棚網。
除了水利設施,農用銀光膜、水肥一體化、濕簾等先進設施、技術也在“兩區”抗旱中發揮了大作用。千島湖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建明説,今夏他們300多萬棒規模的食用菌棚用上了農用銀光膜,讓棚內溫度降低4至5攝氏度,有效抵擋紫外線對菌菇類作物的傷害,讓菇農避免了旱災損失。據省農資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各地現代農業園區還廣泛採用了高端水溶肥産品,配合噴滴灌系統,進行“水肥一體化”灌溉,不僅比傳統灌溉方法省一半的水,還有效提高了作物耐旱力。(記者 楊軍雄 通訊員 黃爍冉 高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