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完善質量法制 建設質量強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9月25日 10時42分   來源:質檢總局網站

 完善質量法制 建設質量強國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産品質量法》施行20週年
支樹平

    1993年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産品質量法》誕生,並於同年9月1日起施行。20年來,這部集行政和民事調節于一身、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法,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在規範産品、工程、服務質量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進一步完善質量法制,明確新時期質量工作的方向,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新要求。經過多年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加強質量法制應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完善産品責任法律制度,落實企業責任

    産品責任和産品瑕疵擔保責任是産品質量法律規範的兩大支柱。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提升産品質量的前提,也是未來質量工作的方向。

    完善産品責任規定。産品責任是民事侵權責任。産品責任的核心是保護消費者權益。它不以是否存在合同為前提,只要生産者、銷售者生産、銷售的産品有缺陷而致他人遭受人身、財産損害,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各國對産品責任的調整方式通常是以民法的一般規定為基礎,制定專門的産品責任法。我國的産品責任規定,散見於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産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條文中。隨著法律實踐的不斷深化,産品責任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並在産品質量法等法律規定中予以細化。應重新研究“缺陷”的定義,改變當前以標準的符合性為主、以危險的合理性為輔的判定方式,把以危險的合理性作為判定缺陷的基本依據,減少缺陷判定中的矛盾和不一致。應在“生産者—銷售者—消費者”多方主體、多重利益的框架下,重新研究確定生産者、銷售者歸責原則,進一步明確銷售者的過錯責任原則,完善舉證責任倒置規定。應在産品質量法中引入精神損害賠償和懲罰性賠償制度,加重賠償責任,加大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

    完善瑕疵擔保責任規定。所謂“瑕疵”,是賣方出售的産品不具有應當具有的使用性能,不符合産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産品標準,不符合以産品説明、實物樣品等方式錶明的質量狀況。上世紀以來,部分國家和地區先後制定了詳盡的産品質量瑕疵擔保責任規定,如歐盟制定了《歐盟消費品買賣及擔保指令》。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産品瑕疵擔保責任制度無論在法理研究還是在實務領域,都大有可為。應總結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佈實施的有關産品“三包”(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通過對歐美國家産品質量承諾等制度的比較研究,完善我國的産品瑕疵擔保責任規定。應使賣方按照法律要求和誠信原則,對其賣出的産品進行明確説明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證,以保護消費者的合理預期,提振消費信心。

    完善産品質量監督制度,提高監管效能

    提升産品質量,既需要發揮市場作用,鼓勵公平競爭,也需要加強宏觀管理,應對市場失靈。實施適度的行政監管,是提升産品質量的重要手段。

    突出消費品監管。目前,適用於産品質量法的産品主要可以分為生産資料類産品和消費類産品。消費品由於與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一直是政府監管的重點。有必要對産品質量法調整的産品進行分類,進一步突出消費品在産品質量法中的地位,把它作為産品質量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並圍繞消費品的特性,設計和細化監管制度,把保護消費者作為政府監管的核心任務。

    突出安全性能監管。通過監管,讓人民群眾獲得符合安全要求的産品,是政府的重要責任。質量的一般特性則與之不同。不同的人對産品質量的需求千差萬別,很難通過統一的措施、運用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權力,滿足所有人對質量的要求。這就需要通過立法,合理分配行政資源,將政府部門的監管重心從質量的一般特性轉移到安全性能上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最根本、最一致的安全需求。

    突出監管秩序。應通過打擊假冒偽劣商品,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營造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強化專項整治、區域治理,破除地方保護,保證市場的統一性、開放性;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從過分強調行政許可逐步過渡到主要依靠行政指導和後市場監管,探索風險研判、預警以及信息發佈制度,推進分類監管,提高監管工作有效性;通過建立健全質檢法規體系,將質量監管改革和探索制度化、法制化,加快國內産品和進出口産品質量監管的制度融合,同時推動質檢與其他部門工作的聯動,構建中國特色質量工作體系。

    完善産品質量多元共治機制,建設質量強國

    實行産品質量社會共治,就是改變過去過於依賴政府監管的工作模式,逐步建立各方主體共同關心質量、維護質量、發展質量的新模式,為建設質量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是提升産品質量的有效途徑。

    完善企業自治。確保産品質量,是企業起碼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家的道德底線。應進一步完善企業在産品質量信息披露、標識標注等方面的制度規定,促使其主動、真實地向消費者説明産品質量並承擔責任;完善企業管理制度,督促企業強化質量意識,健全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扭轉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現狀;通過良性制度設計,使守法企業一路綠燈、違法企業處處受阻,督促企業對産品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對社會負責。

    完善政府規制。實行産品質量社會共治,政府規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完善産品質量激勵機制。建立産品質量誠信體系,將産品質量與企業誠信評價挂鉤,在企業貸款、稅收優惠等方面予以獎懲。二是完善産品質量約束機制。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法律面前無特權、違法懲戒無例外”。完善工作體制機制,推動質量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形成齊抓共管、無縫銜接的工作格局。

    完善社會共治。社會共治是提升産品質量的根本保障。應進一步加大對行業組織的規範力度,強化行業自律,通過“廟”來管“和尚”,促使行業組織既能維護行業健康發展、引導企業依法經營,又能利用自身在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推動行業誠信建設;鼓勵新聞媒體積極開展質量文化的公益宣傳和質量誠信的輿論監督,普及質量知識,溝通各方觀點,引導全社會關注質量、重視質量,形成崇尚質量、自覺守法的良好氛圍;逐步完善舉報、投訴、調解和公益訴訟、小額訴訟等制度,為民事糾紛解決提供便捷途徑,幫助消費者提高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作者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原文刊發于9月18日人民日報)

 
 
 相關鏈結
· 國家質檢總局:各地開展豐富多彩“質量月”活動
· 珠三角8月環境空氣質量排名:珠海居首 廣州墊底
· 安徽曝光7種不合格床上用品
· 質檢總局:各地2013年度“質量月”活動豐富多彩
· 郭金龍:用盡可能短的時間明顯改善首都空氣質量
· 京津冀13城市8月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34.6%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