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記者從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在黑龍江農墾北安管理局舉行的農業循環經濟現場觀摩活動上了解到,北安管理局以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圍繞有機種養加銷循環農業産業和農業秸稈能源轉化循環利用兩大模式,利用區域內畜禽肥糞資源,重點建設有機肥加工廠,構建“有機種植環”;通過牛糞養蚯蚓、蚯蚓養蛋雞,構建“生態養殖環”;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開展林下種養等立體複合生産經營,形成“林下經濟環”;以薯渣為原料提取蛋白,構建“有機食品加工環”;推廣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方式,集成應用成熟可靠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把秸稈轉化為“清潔能源環”,實現了産業鏈結循環化、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産過程清潔化、廢物處理資源化,使循環農業産生了巨大的“裂變效應”。
據北安管理局局長劉新華介紹,現代農業只有循環起來,才能既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又惠及子孫萬代。為此北安管理局以“有機循環,蝶舞北安 ”為主題,以實現由自然資源向經濟資源轉變、由建設城鎮向經營城鎮轉變、由糧食生産向食品加工轉變為目標,聘請農業部規劃設計院對現代循環農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用現代循環經濟原理構建全新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生活理念,打牢有機種植基礎、堅固有機養殖中軸、延長有機加工鏈條、拓展有機銷售市場,推進種、養、加、銷一體化,促進一、二、三産業的循環融合,預計到2020年,將實現有機種植面積100萬畝,有機肉牛出欄6萬頭、有機生豬出欄60萬頭、有機蛋雞500萬隻、有機肉禽1100萬隻,有機飼料産量71萬噸、有機糧菜産量53萬噸,年總産值155億元、年增加值73億元、年利潤26億元。
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副站長王久臣對記者説,農業廢棄物産于農村,使之用於農村,形成種植業、養殖業與加工業之間的循環利用産業,使上道工序生産的産品,成為下道工序的原料,構建起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體系,把農業廢棄物資源吃幹榨盡,既能延伸農業産業鏈條,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又能充分挖掘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增值潛力,提高附加值,實現農業規模化與産業化,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北安管理局推進有機種植業、養殖業、農産品加工業、生物質能産業、農林廢棄物循環利用産業、高效有機肥産業等産業循環鏈結,形成無廢高效的跨企業循環經濟聯合體,構建糧、菜、畜、林、加工、物流一體化和一、二、三産業聯動發展的現代工農複合型循環經濟産業體系,為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工程模式。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朱明告訴記者,農工院近年來按照集成創新的思路,經過研究提出了以玉米秸稈資源和畜禽糞便為基礎,以循環生態農業經濟為切入點,以生物質能源為紐帶,以企業和農戶為生産單位,利用玉米秸稈發酵技術生産秸稈酒糟,生産秸稈固體燃料和沼氣,利用秸稈酒糟養殖牛、羊、鵝、鴨;利用畜禽糞便飼養蚯蚓,利用蚯蚓養殖蛋雞、稻田養魚等産業,集成了“秸稈發酵技術”、“秸稈固體燃料成型技術”、“秸稈酒糟飼養肉牛技術”、“畜禽糞污發酵沼氣技術”、“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烘乾農産品技術”、“發酵牛糞養蚯蚓技術”、“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有機肥生産技術”等多項農業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形成了多種對全國有指導意義的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産業化生産技術集成方案。目前,正在黑龍江省北安管理局建設現代農業工程技術中試轉化示範基地,構建以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循環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和成果轉化平臺,以農業廢棄物高值能源技術轉化和高效循環利用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循環農業模式,形成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示範産業鏈、有機農業種植加工示範産業鏈、生態設施養殖加工示範産業鏈及創新基地內物質、能量和信息高效循環利用“三鏈一環”的示範工程格局。
與會專家建議,國家要加強對農業廢棄物循環農業建設的扶持,一要出臺引導性政策,鼓勵各地以秸稈資源為載體,建設多種形式的循環型農業示範工程;二要設立農業廢棄物循環型農業技術研究與産業化專項資金,加大對相關技術開發與集成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三要在秸稈資源豐富的地區,扶持發展一批從事循環型農業工程建設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示範型龍頭企業,帶動周邊農戶開展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四要對利用農業廢棄物進行有機農産品、生物肥料或生態農藥生産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降低其生産成本;五要鼓勵和支持各地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為推動循環型農業工程建設,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提供穩定的原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