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監測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會議強調,水土保持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事業,監測工作剛剛起步,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全面推進監測工作,為確保水土保持“兩個可持續”目標的實現、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出席會議,長江委副主任熊鐵、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副秘書長黃元在研討會上致詞,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主任郭索彥作工作報告,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副主任蔡建勤主持會議。長江委水土保持局副局長廖純艷、孫長安出席了會議。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多位專家和代表參加了會議。
會議指出,自2001年召開第一次監測專業委員會以來,水土保持監測作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和“四大任務”之一,愈來愈受到各級水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並取得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進展順利,一期工程建設基本完成。二是監測機構基本建立,監測隊伍迅速壯大。目前,經由各級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長江、黃河等7大流域機構成立了監測中心站,29個省級監測總站和150個監測分站,全國和機監測機構現有專職人員2500多人。三是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各級水利水保部門依據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面向行業管理需要,制定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對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規範管理。四是不同層次的水土保持監測公告及水土流失動態監測也全面展開。五是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六是技術研發、推廣和交流進一步深入和擴大。
會議強調,儘管幾年來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發展比較快,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績。但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諸多問題都亟待解決,如監測工作制度和技術標準尚不健全;監測技術隊伍不夠成熟,缺乏創業精神;監測場點少,測試手段落後,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較為完整的實用性預測預報模型,尚不能及時預報區域性水土流失狀況;學術研討和信息交流不活躍等。
會議指出,水土保持監測預報,必須扎紮實實,科學嚴謹,開拓創新,發揮好支撐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和科學研究的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今後一個時期,水土保持監測工作要重點加強和完善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運行管理制度;深入研究和發展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技術和方法;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預測評價模型的研究、開發和應用;規範和全面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加強專業委員會的學術活動,發展監測理論和技術。
10月25日,水土保持監測專業委員會召開第二屆委員會議,選舉産生了第二屆監測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委員,長江委水土保持局副局長孫長安當選為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