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10月28日電(記者王攀、車曉蕙、張欣)2001年到2004年的“十五”期間,在經濟持續穩健發展、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外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推動下,我國對外貿易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隨著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我國在世界貨物貿易額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已成為對世界貿易發展具有重要貢獻及影響的國家。
商務部規劃財務司與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28日在廣州發佈《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5年秋季)》指出,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實現了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跨越。統計顯示,2001-2004年,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4.2%,進口貿易年均增長25.7%,分別比“九五”時期高出13.3和15個百分點,是歷史上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報告指出,“十五”時期,我國外貿領域積極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戰略,促進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2001年,我國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出口額分別為465億美元和1188億美元,分別佔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17.5%和44.6%。2004年,這兩類商品的出口額分別增長到1655億美元和3234億美元,在我國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分別上升到27.9%和54.5%。機電産品及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快速增長,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出口商品結構的第三次轉變,即出口的主導産品從資源性産品轉向輕紡産品之後,再逐步轉向機電産品及高新技術産品。
“十五”期間,我國與周邊國家、地區和其他貿易夥伴的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市場多元化取得較大發展。前十大貿易夥伴在我國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中的比重較“九五”時期相比,分別下降了2.8、0.1和5.7個百分點。這一變動顯示,我國與非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往來有了較大發展,開拓新興市場取得了一定成效。
報告表示,“十五”期間,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長。從出口看,加工貿易出口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基本維持在55%左右,而一般貿易出口所佔比重繼“八五”末下降到48%、“九五”期間下降至42.2%之後基本維持穩定,2004年為41.1%;同時,一般貿易在我國進口貿易中所佔比重在“九五”、“十五”期間基本穩定在44%的水平。“十五”時期,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我國外貿主體逐漸向多元化發展。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出口和進口總額中的比重分別從2001年的50.1%和51.7%上升到了57.1%和57.8%;集體私營企業在我國出口和進口總額中的比重則分別從2001年的7.4%和5.8%上升到了17.1%和10.8%。從增長速度來看,集體私營企業是增長最快的外貿經營主體。
報告表示,我國“十五”期間對外貿易取得的驕人成就,除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帶動以外,還得益於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和發展。四年間,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一方面促進了我國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增加了國內稅收及就業,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為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貿易夥伴提供了巨大的商機,促進了世界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
報告指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十五”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自主研發及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定價話語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等,加之一些企業實行低價競爭,以量取勝,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與國外市場設限增多。我國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亟待轉變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