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新華網武漢11月10日電 (記者 張先國、袁志國)
曾幾何時,由於縣域經濟薄弱,“九省通衢”的湖北被兄弟省市悄然超越。如今,當一個個“農業大縣”蛻變為“工業強市”時,這個中部大省的民生最前線成為中部崛起的主戰場,並由此進入一個城鄉統籌的發展新時期。
克隆“中部溫州”
經濟專家為湖北發展把脈,湖北與蘇浙、廣東的最大差距在於縣域經濟,全省縣市GDP佔全省總量的47%,浙江省則達到80%。2002年初湖北省委提出,走“一主三化”之路,壯大縣域經濟,即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加快推進工業化、産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隨後,所有的縣市“一把手”輪番派往浙江挂職學習,親身體會“民有、民營、民享、民治”為特色的發展機制。
民營經濟的活躍讓仙桃擁有了“中部溫州”的美譽,他們採取“靚女先嫁”的辦法,先出售優良資産,積聚改革成本後再逐一克難攻堅,短短兩年內,6萬多名國企職工全部轉變身份,民營經濟成為投資主體、稅收主體和就業主體。仙桃的決策者對投資者作出了最簡單的六字承諾:“安全、賺錢、開心”,對內的招商理念也只有簡單四句話:“外商無小事”“人人是環境”“誠信打動人”“變通是個寶”。結果,每年引資20多億元,已有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仙桃。
“清剿”體制障礙
2003年,湖北的“強縣擴權”改革全面啟動,省裏對20個試點縣市下放239項審批權限,實施“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實行信息直達、項目直達、資金直達、財政直管,在項目審批、辦事程序等經濟和社會發展管理等方面,賦予與省直管市相同的權限。2004年“強縣擴權”擴大到32個縣市。
大冶市市委書記肖家祥告訴記者,“強縣擴權”極大地解放了縣級市所受的體制束縛,比如增值稅返還和獎勵政策就很有效。原先,地方留成25%,其中省裏8%,地級市5%,本地12%,徵稅超基數部分獎勵稅務部門15%,這樣本級財政實際上要倒貼3%;現在省級和地級所佔比例全額返還,還要按增幅獎勵地方,這樣大冶2003年以來就受益6800多萬元,每年可以拿出5000萬元建設工業園區。
與此同時,縣以下的體制制約問題正通過農村稅費改革及鄉鎮機構配套改革加以解決。2003年,湖北在全國率先啟動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將農村改革推向制度創新的新階段。通過改革,按國家有關法規明確鄉鎮黨委、人大、政府的職能,每個鄉鎮行政編制不超過45人;只設3個內設機構和1個直屬事業單位;除農村中小學校、衛生院外,鄉鎮其他直屬事業單位逐步轉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或仲介服務機構,走企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路子。
今年年初,湖北省宣佈免除農業稅,並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與政法機關經費保障體制,在讓農民告別“皇糧國稅”的同時,確保鄉村教師和公檢法司人員“吃皇糧不吃雜糧”。按照“財力下移、缺口上移”的思路,湖北把新增財力主要投向了基層農村和弱勢群體。近兩年支農資金達59億元,相當於全省一年新增財力的總和。
締結全民創業方陣
通城是湖北最南端一個不通高速公路、不通鐵路的山區小縣,而在距縣城17公里的麥市鎮七里村,記者吃驚地見到了一家高新技術企業,29歲的老闆鄭四來的創業經歷更是讓人大跌眼鏡。18歲到廣東打工,先是做門童,天天站在酒店門口喊“歡迎光臨”,後來到一家公司當倉庫管理員。2002年底,他回鄉投資辦PVC管廠。今年4月,他投資近1000萬元進口瑞士的數控機床設備,辦起全國第三家微型鑽頭廠,今年可望獲利800萬元以上。
該縣縣委書記陳樹林説,通城上世紀80年代就鼓勵外出務工,經過近20年打工文化的熏陶,打工隊伍中資産過千萬的有100多人,資産百萬以上的有1100多位。近兩年,我們再因利勢導提供優質的政府服務和創業環境,鼓勵他們回鄉創業,目前已引回470多人,興辦各類企業243個,他們帶回資金8.2億元,佔全縣引進外資總額的72%。
為讓百姓敢“闖”,湖北許多縣市都加強了對打工者的服務,為他們解除後顧之憂。潛江市連續三年春節期間都派交警護送打工者往返。仙桃市政府號召農民“要像當年送郎參軍一樣,送孩子去打工”。赤壁市更是打出“全民創業”的大旗,市委書記龍良文説:“縣域經濟就是百姓經濟,只有締結全民創業的方陣,縣域經濟的活力才會像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