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商務部發佈的《2005年流通領域食品安全調查報告》顯示,在深入推進“三綠工程”建設中,我國農村食品安全工作卻才剛剛起步,農民食品安全狀況與城市相比差距很大。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説,目前只有浙江、福建等少數地區將農村食品安全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但絕大部分地區尚未給予應有的重視。由於農村居民收入遠低於城市,農村市場對低價食品有著較大需求,購買渠道主要是自由集市和小賣部。加之農村執法力量十分薄弱,市場監管缺位,農民購買食品既不查驗相關證照,又不索要銷售發票,致使一些“三無”食品、過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場拒之門外的食品普遍流向農村市場。調查表明,農村市場經銷的食品中,65.2%為自産自銷,46.1%來源於流動攤販;散裝食品所佔比重達30%以上,其中散裝糕點、散裝熟食、散裝乾果的比例達到50%以上,散裝酒高達80%;23.8%的包裝食品沒有標明保質期;19.2%的店主對過期食品選擇降價銷售;生肉銷售大多沒有保鮮措施,落市後第二天繼續拿出來出售。
《報告》稱,我國農村消費者購買食品的價值取向主要是“價格優先”。在接受調查的農民中,74.4%回答會適當考慮食品安全問題,但43.7%仍首選價格便宜。在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農村居民的投訴率極低。據對南京市所轄的溧水縣調查,93.4%的農民在買到有問題食品時放棄投訴,高於城市35.8個百分點。這説明農民消費觀唸有待轉變。
據對農村生産者調查,絕大部分農民不知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和獸藥目錄;近50%的農民在使用農藥和獸藥時沒有農業技術人員指導,只是憑感覺使用,一藥多用現象相當普遍;一些農民受利益驅動,把那些打過農藥但未過休藥期的蔬菜就採摘上市銷售。68.9%的蔬菜上市前沒有經過産地檢驗;10%以上的種植地和養殖地周邊環境存在污染源。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還指出,由於對食品安全事件處罰過輕、以罰代刑,導致部分企業負責人社會責任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部分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不願意在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方面加大投入,只是把市場當成出租攤位、收取管理費的“搖錢樹”。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投訴解決方案的滿意度僅為30%左右。(記者 龔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