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發展實踐的結晶與昇華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3日   來源:人民日報

發展實踐的結晶與昇華
——二論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領會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本報評論員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品質,在於它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科學發展觀正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結晶和昇華,它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深入理解科學發展觀所具有的鮮明實踐性,對於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領會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在汲取和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包括發達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我國長期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結晶。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一段時期內,出現了片面追求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情況,導致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失調。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使問題得以克服,但後來又走上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實現了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並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國民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並在總體上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也應看到,在改革發展進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也有一些值得認真總結的教訓。比如,在創造和積累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出現了資源消耗過多和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的問題;在克服平均主義的同時,出現了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的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教訓彌足珍貴。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全面總結了長期以來我國發展實踐的經驗教訓,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實踐的艱辛探索,凝結著幾代共産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心血和智慧。

  科學發展觀也是在深入分析我國現階段發展實踐的重要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大以後,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了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過渡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矛盾和困難,如: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的能源、資源、環境制約因素日益突出,農業基礎的薄弱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等等。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黨中央著眼于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著力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而進行的重大理論創新。

  實踐在前進,指導發展的思想也在前進。只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於用科學發展思想、發展戰略、發展模式應對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