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江西于都利用紅色資源優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5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南昌11月25日電(康育生、張敏)初冬溫暖的陽光灑在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上。11月24日,江西理工大學、江西于都中學的學生們,沐浴明媚的陽光,穿著鮮艷的校服,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內,聆聽今年97歲的老紅軍曾福祥講述當年紅軍夜渡于都河,邁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故事,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團會由此拉開序幕。用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感染和教育學生、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做法,在這個縣已堅持了很久。

    這只是江西于都縣充分發揮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優勢,創新教育形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縮影。

    于都縣因“長征出發地”而聞名於世。于都河是中央紅軍長征首先要過的第一條大河,當時河寬600多米,水流湍急,只有架設浮橋渡河。為了支援紅軍,縣城居民幾乎把家中所有的門板、木料甚至老人壽材都拿出來架橋。沿河800多條大小船隻也全部匯集起來了,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避免國民黨的飛機轟炸,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架設浮橋都在夜間進行。僅4天時間,就在河面上架設了5座浮橋,布設了眾多擺渡點,保證了8萬多人順利渡河。人們耳熟能詳的贛南民歌《十送紅軍》,就是描寫當時百姓和紅軍惜別時的情景和濃濃的魚水之情。

    近年來,江西于都縣採取有效措施,對長征資源進行全面搶救、規 劃,將革命烈士紀念館、贛南蘇維埃政府舊址、蘇區中央後方保管處等47處重要的革命遺址修葺一新,去年又投資300多萬元興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豐富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的教育內容。為增強教育效果,他們採取了“瞻仰、欣賞、講述、體驗、收藏”五位一體的教育形式,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于都縣深入挖掘,由宣傳、文化等部門牽頭,先後編撰出版了《長征第一渡》《毛澤東長征前夕在於都》《長征出發地--于都》等20多部紅色教育讀本; 與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有關單位協拍播出了《長征謠》《紅色之旅長征行》《長征》《東方兒童老區行》《陳雲》等20多部影視片和電視文獻專題片;製作巡展了《紅色記憶》《長征精神永放光芒》等10多個專題圖片史跡展覽;創作演出了《送郎當紅軍》《渡河前夕》等一批紅土地歌謠、戲劇,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充實愛國主義教育教材,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

    以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陣地,以豐富的革命故事、史料、文化藝術作品為教材,于都縣著力探索和創新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方式、方法。該縣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為革命傳統日,每年的十月為愛國主義教育月,新生入學、新兵入伍以及入隊、入團、入黨,都必須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好紅色教育“第一課”。縣裏組織了一支支由老紅軍、退休幹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講解員為骨幹的宣講小分隊,深入全縣城鄉中小學作革命傳統專題報告和專題輔導,一些中小學校利用節假日培訓“紅色小導遊”,使他們在講解中,讓別人接受教育的同時自己也受到教育。

    結合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于都縣還推出了向革命烈士獻一次鮮花、在長征出發地紀念碑下重溫一次誓詞、聽一場革命傳統報告、看一場愛國主義教育電影或電視劇、過一次專題組織生活的“五個一”專項服務。各單位、各級黨組織分期分批組織黨員幹部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組織新老黨員開展入黨宣誓和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開展以革命歷史知識教育為主的競賽、徵文、演講等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共産黨員的使命感。

    江西理工大學、贛南師範學院、南方週末報社等240多個縣內外學校和單位,也先後把于都革命烈士紀念館及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列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于都縣還主動與吳起等長征沿線城市友好聯結,在交流互動中整合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該縣100多所中小學校還與贛州、上海、 深圳等省內外中小學校“手拉手”聯誼,結成8萬餘對聯誼對子,讓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在“紅色大課堂”的教育下共同成長。據統計,每年來于都革命烈士紀念館和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參觀的人達16萬,僅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就達3萬人。

    “紅色大課堂”哺育著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如今,愛黨愛國愛家鄉、誠實勇敢、積極向上、立志成材的道德風尚,已經在於都縣中小學生群體中蔚然成風。他們組成的一支支“學雷鋒”小分隊,活躍城鄉。他們倡議並組織了“告別網吧,努力學習”“呵護環境,保護家鄉”“綠化贛江源,保護母親河”等一系列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