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石化的“自主創新賬”:專利逾200增效9億多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3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12月13日電(記者吳復民、徐壽松)杭州灣畔的上海石化近日傳出喜訊:由公司科技人員在消化、吸收基礎上自主創新開發的世界級規模80萬噸PTA(精對苯二甲酸)裝置成套技術,通過科技部驗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標誌著我國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重大成套化工技術裝備國産化征程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成果。

    據介紹,僅此一項成套技術,就包含了15項專用技術和3項發明專利,可為企業直接節省專利引進和設備投資費約3.3億元;技術轉讓和工程技術輸出的效益將更加可觀。

    居高不下的油價,近年始終像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頭頂。這家95%的原油都從國外進口的國際上市公司,為了在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取信于投資者,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各項工作,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結構優化的力度,向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要效益、求發展。5年來取得219項發明專利,通過技術創新降本增效達9.2億元。

    資源和市場的“倒逼”機制,首先促使公司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下決心對延續了十多年的産業、産品結構進行大調整,通過2000年中期起步的第四期工程建設,把煉油、化工、化纖、塑料並舉的發展模式逐步調整為煉油、化工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以往,石油裂解後産生的中間産品主要為製造化纖、塑料服務,其餘許多作為燃料使用,原油利用率最高只達到70%左右;如今實現煉油、化工互相支持,資源相互利用,並貫穿一系列創新技術的運用,儘量將所有的中間産品資源“吃幹榨盡”,原油利用率指標因而節節攀升,目前所購進原油的95%都轉化為商品出售,只有4%作為自用燃料,加工過程中的損耗下降到1%。這一指標在我國石化系統名列前茅。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結構優化調整,使公司新一代高附加值的化工、塑料主打産品成倍增長,公司總體生産能力增加近一倍,而水資源耗用總量卻沒有增加;每噸石化産品的平均消耗石油量從1.4噸降至1.17噸;每萬元産值廢水排放量下降34%;作為環保指標的化學耗氧指數排放總量下降了49%。對石油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上海石化地區環境檢測區域的大氣質量,始終保持在國家二級大氣標準及以上。

    長期被世界石化行業無奈地稱作“睡覺産業”的碳五,因為提煉困難只能作燃料使用,如今形成了一條年銷售收入逾3億元的碳五精細化工産業鏈,這是上海石化通過自主創新用足資源的華彩之筆。碳五是乙烯生産中的副産品,每生産10噸乙烯就有1噸碳五産生。迄今全國的碳五綜合利用率仍不到20%。在碳五不被看好的上世紀80年代後期起,上海石化就先後投入1億多元進行碳五分離和綜合利用的自主研發。而今,公司每年綜合利用的6萬噸碳五經過分離加工,85%成為化工産品銷售,已成功開發出擁有30件專利授權的五大類國家級高新技術精細化工産品,覆蓋橡膠、香料、醫藥、印刷、油漆、農藥、溶劑、環保清潔燃料等領域,搶佔了國內大部分市場並遠銷海外,出口比例佔總銷售收入的20%。上海石化已成為我國碳五分離和綜合利用的技術開發和産業化基地,實現了經濟、環境、社會效益“三贏”。

    倚重科技創新、尤其是自主科技創新,上海石化近五年誕生了219件創造發明專利。這些自主創新技術不僅大大提升、拓展了公司油、化、纖、塑各類産品的開發深度和使用領域,而且在節能降耗方面創造了許多個國內第一、國際先進:基本消滅長期作為石化企業生産標誌的“火炬氣”,每年回收利用這種可燃氣替代了優質液化氣供應市場;每噸價格高達萬元美金的貴金屬鈀碳催化劑,使用“壽命”從12個月提升到40個月,在一個連續生産週期便降低成本1620萬元;對石油經過多次加工利用最後剩下的“渣渣”石油焦進行“在線脫硫”處理後,專門用於發電,每年可替代發電用煤100多萬噸,並降低排污費400余萬元;對長年直接排空的丙烯晴裝置尾氣進行綜合利用,每年節約能源折合標準油6000噸……算一筆技術創新産出帳:近五年,上海石化僅通過資源循環利用、節能降耗、降本增效,就創造經濟效益9.2億元。(完)

 
 
 相關鏈結
· 我國自主品牌價值持續走高 品牌集中度加強
· 回顧與展望—2005特別報道:自主創新實現新跨越
· 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談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 新華時評:在自主創新的高地上起飛
· 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障礙及對策
· 為自主創新鼓實勁:發揮主體作用 激勵企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