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世界上第一條電子標簽集裝箱航線在上海“誕生”。著名發明家、“抓斗大王”包起帆潛心鑽研了4年多的課題,終於結出了碩果。
“電子標簽”其實是一種信息存儲器,它就像是集裝箱的“身份證”,把運輸中産生的物流和信息流記錄下來,以此作為對集裝箱的電子識別。昨天上午,在上海港務集團龍吳碼頭,一批安裝著這種“身份證”的集裝箱被安裝上船,起錨開往煙臺。安上了“電子標簽”的集裝箱,在進出道口時,不再需要駕駛員人工填寫貨單,車輛只需稍作停留,兩側的“探頭”——讀寫器就會自動照射,把所有的信息,包括貨物名稱、件數、起運港、目的港、船公司、貨主等都一一記錄在案。這就是“電子標簽”的神奇之處:讓集裝箱變得“明明白白”。
據悉,集裝箱碼頭的信息化水平是制約當今集裝箱運輸發展的“瓶頸”之一。由於集裝箱自身不載有信息,在運輸過程中,對集裝箱的流向和識別只能靠人工操作,大大影響了港口運輸和裝卸效率。專家介紹,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統一的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標準,民用船舶和港口間的應用還未見成功先例,尤其是集裝箱運輸中物流和信息流全程記錄、自動識別、電子哨兵,更是國內外首創。為了提高集裝箱運輸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多年前包起帆就瞄準了集裝箱自動識別技術這一國際前沿課題。該課題2004年被列入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經過1年多的攻關,去年11月份,設想終於轉化為現實,集裝箱“電子標簽”進入了工業性試驗階段。兩個多月來,工業性試驗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近4000個裝有“電子標簽”的集裝箱在上海和煙臺之間實現了順利試運轉。
昨天,來自交通部、科技部、國家標準局和上海市的專家在現場觀看了包起帆的最新成果,並在下午舉行了專題研討會。與會專家紛紛對這項課題表示了極大的讚賞,不僅如此,這項達到世界前沿水平的研究還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前幾天,專門研發電子標簽的美國同行SAVI公司到上海港務集團技術交流時,發現中國集裝箱航線上已成功應用電子標簽,非常驚訝。更令他們驚訝的是:中國同行發明的電子標簽,所有技術和産品都擁有自主的知識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