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稅務總局:“十五”期間私營企業稅收逾7705億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陳二厚) 國家稅務總局1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十五”期間我國私營企業稅收收入達7705.57億元,是“九五”期間的7.6倍。從企業註冊登記類型看,稅收多元化分佈特徵日趨明顯,稅收的企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十五”期間,從企業登記註冊類型看,全國國有企業(不含國有控股或控資,下同)完成稅收收入30998.31億元,年均增長6.9%;集體企業(含股份合作企業,下同)完成5723.39億元,年均下降2.1%;聯營企業完成539.90億元,年均下降1.7%;股份公司(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下同)完成32212.18億元,年均增長34.0%;私營企業完成7705.57億元,年均增長45.3%;涉外企業完成22385.09億元,年均增長23.6%;個體經營完成5567.36億元,年均增長12.7%;其他企業完成1901.10億元,年均增長41.9%。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公司、私營企業、涉外企業稅收佔全部稅收收入(不含車輛購置稅)的比重分別從“九五”期間的52.3%、13.3%、10.3%、2.2%、14.5%變為“十五”期間的28.3%、5.2%、29.4%、7.1%、20.5%。其中,股份公司、私營企業、涉外企業稅收的比重分別提高了19.1個、4.9個和6.0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稅收的比重下降較為明顯,分別下降了24.0個和8.1個百分點。

  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分析,這主要是由於我國加快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特別是國有企業通過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以控股或參股的方式,在登記註冊類型上變更為聯營企業、股份公司或涉外企業。從“十五”末年稅收數據看,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及聯營企業中的國有控資企業、股份公司中的國有控股公司、涉外企業中的國有控資企業)完成稅收收入13235.90億元,佔全部稅收收入的43.7%,公有制經濟在稅收收入中依然佔據主導地位。從稅收的側面反映了我國現行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特點。(完)

“十五”期間第二産業稅收完成63160.08億元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陳二厚)國家稅務總局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十五”期間第二産業稅收完成63160.08億元,稅收收入的産業結構逐漸優化,形成了“一産下降,二産提升,三産調整”的新格局。

  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産業結構的變化決定了稅收結構的變化。“十五”期間,我國稅收收入年均增長19.5%,其中一産稅收年均下降16.4%,2005年佔全部稅收比重為0.02%,較“十五”初年的0.09%下降了0.07個百分點;與一産相反,第二、第三産業稅收年均增長20.6%和17.8%,2005年佔全部稅收的比重分別為59.28%和40.7%,二産比重較“十五”初年上升了2.34個百分點,而三産由於增速低於全部稅收平均水平,比重較“十五”初年下降了2.27個百分點。

  這位負責人説,綜觀“十五”期間發展狀況,經濟稅收呈現出良性循環的好勢頭,一方面稅收收入在主要産業、行業上的亮點彰顯,另一方面稅收的調控職能得到充分發揮,有力地促進了産業、行業經濟向宏觀調控目標發展。可以預見,未來幾年,隨著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貫徹落實,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以及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到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取得重大突破,第一産業將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第二産業將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逐步解決結構不盡合理、投資效率低下等粗放式增長問題,一些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對經濟持續增長作用大的高新技術産業將得到進一步支持,二産稅收仍將穩居主導地位。同時,隨著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份額的不斷提升,房地産、現代社會服務業、文化體育娛樂業在技術進步引導和基礎産業的強勁支撐下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第三産業稅收作為新的增長亮點,必將實現與第二産業稅收齊頭並進。(完)

 
 
 相關鏈結
· 中國大型私營工業企業首次超過百家
· 經濟普查:全國建築業企業中私營企業佔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