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崔軍強、黃威)26年前,已年近半百的等離子物理學家陳春先走出中科院的高墻,頂著巨大壓力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他的這一步,也是中關村體制與機制創新探索的第一步。現在,中國第一家不核定經營範圍的企業,第一家自然人與外商合資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夥投資機構,都已誕生在中關村。
“法無明文禁止不為過”,這條市場經濟法則已成為包含80項內容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的靈魂。無論是法制環境、投融資體制,還是信用制度、市場化服務體系,今天的中關村繼續扮演著領跑者的角色。
非洲大草原有一種叫瞪羚的動物,個頭不大但能以跳躍的方式快速前行,中關村就有這樣一批規模小、潛力大的“瞪羚企業”。按照專家的解釋,“瞪羚企業”的數量與區域創新能力成正比關係,但融資瓶頸是其跳躍式發展的最大制約。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推出的“瞪羚計劃”通過貸款擔保等方式,每年為這些處於成長期的中小企業“輸血”數十億元,鼓勵它們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到去年底,49家獲得擔保貸款支持的“瞪羚企業”平均銷售收入增長六成多,凈利潤翻了一番。
在中關村17000家高科技企業中,中小企業佔八成以上,它們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關村的未來。為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提供創新服務,理所當然地被寫入了中關村“十一五”規劃中。預計到2010年,中關村每年將增加60至100家“瞪羚企業”。德勤國際會計公司去年底公佈的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企業中,有16家來自中關村。
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産學研一體”也是中關村獨創的發展模式,20年後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活力。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不僅自辦了方正、同方等成功企業,而且紛紛與企業聯合建立實驗室、合資企業,像“藍光”芯片、有機發光顯示器等尖端産品,都是“知本”與資本、實驗室與市場對接的典範。現在,清華、北大、北航、北郵等大學科技園已形成創新資源集聚區,涌現出一批國內領先的技術轉移中心、軟體企業群和電信産業群。
作為我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科技園區,中關村在部分領域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産業鏈。在園區管委會支持下,處於同一産業鏈上下游的科研機構、企業開始組建“聯合艦隊”,共同抵禦市場風險,與跨國公司展開競爭。聯想等幾十個單位結成的戰略聯盟推出“閃聯”技術標準,可隨心所欲地在電腦、電視機、投影儀、數碼相機、手機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使複雜的驅動、端口、網絡配置等技術障礙不復存在。它們的目標是,到2008年,8種主要“閃聯”産品的總銷量突破2000萬台,使中國製造的信息産品實現質的飛躍。
短短幾年間,各類技術聯盟、産業聯盟迅速在中關村冒出來,像TD-SCDMA聯盟、SCDMA聯盟、手機聯盟、軟體聯盟、多媒體芯片聯盟等,在國內都處於領先地位,甚至一些跨國公司的駐華機構也開始申請加入。這些結盟企業圍繞統一技術標準,形成分工合作、良性競爭、利益風險共擔的創新組織結構,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更大空間。此外,中關村目前還有21家行業協會組織,擁有近萬名單位、個人會員。
“瞪羚”“孵化”“引擎”“涌泉”,這些新名詞都是北京市扶持高科技企業的專項工程。北京市科委在剛剛發佈的8大科技工作主題計劃中明確提出,從今年開始,由財政資金資助的科技項目立項時,將以企業和社會需求作為首要“標尺”。國家知識産權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建立了中關村國家知識産權制度示範園區,就近為企業提供專利代辦、軟體登記等服務。經過有關部門爭取,今年初,中國證監會批復同意中關村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試點,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轉讓股份。中關村的企業從此又多了一條融資通道。
現在全國高新區每7元收入中,有1元是中關村創造的。面對這個輝煌的成績,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任冉齊只是一笑而過。他説,綜合改革試驗區和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這是國家賦予中關村的兩項光榮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術創新、機制與體制創新遠比産值更能讓我感覺自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