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展示文化遺産全貌 <中國文化遺産年鑒2006>出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0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展示文化遺産全貌
——《中國文化遺産年鑒2006》出版發行

    今年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遺産日”。為了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産日”,並開展“文化遺産日”系列活動。在我國首個“文化遺産日”前夕,《中國文化遺産年鑒2006》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在超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豐富多彩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在現代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問題,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中國文化遺産年鑒2006》的編輯出版,旨在分階段地展示我國多元文化和各類文化遺産的全貌,及時、準確地反映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在繼承、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巨大成就,喚起全社會對我國文化遺産的關注和珍惜,促進我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發展。《中國文化遺産年鑒2006》是對過去一年中,我國文化遺産事業發展狀況和重要活動的比較全面的記錄。也是對截止到2005年,我國文化遺産工作情況的一個總結和資料匯集。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文物部門堅持貫徹《文物保護法》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遵循文物保護的基本規律,各項文物工作成效顯著。文化部門組織實施了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普查;建設部門加大了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工作的力度;教育部門將文化遺産保護內容納入教輔計劃,在青少年中宣傳和普及文化遺産保護知識和理念;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國家重大基本建設項目都把搶救和保護文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相關文物保護工作成果纍纍;旅遊部門也加強了對旅遊景點線路的文化遺産保護教育和管理工作。

    《年鑒》的編輯出版工作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文化遺産保護非政府組織的關心和支持。《年鑒》編輯委員會由國家有關部門領導和國內著名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組成,對《年鑒》的編輯出版進行政策和學術指導,並參與撰稿或審稿。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和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分別為該書作序。

    這部約50萬字,為大16開精裝本的《中國文化遺産年鑒2006》,共分6篇。分別為:總論、中國文化遺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港澳臺地區文化遺産與保護、中國文化遺産大事記。內容包括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兩大部分,重點介紹了中國世界遺産、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人物紀略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推薦項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中華老字號、中國傳統節日(包括漢族傳統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日)等。還匯集了有關文化遺産的理論政策法規、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工作、學術動態、大事記、人物和專題等等。也包括我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文化遺産保護的內容。(記者 潘衍習)

 
 
 相關鏈結
· 全國各地迎接“文化遺産日”
· 我國開通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國家級門戶網站
· 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就我國文化遺産保護接受採訪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標識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