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脫硫、降烯烴新工藝實現大規模工業應用,支撐了我國60%以上車用清潔汽油的生産;首次克隆與水稻分蘗形成有關的重要基因MOC1,對提高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産量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五粒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被美國物理學會和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為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盤點“十五”以來973計劃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在此間表示,我國基礎研究的國際影響力正日益提高。
基礎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十五”期間,通過973計劃的實施,一批前沿科學、交叉科學的成果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例如:在量子密鑰分配方面,我國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具有良好單向傳輸穩定性的方案,實現了從北京經河北香河到天津長度125公里的量子密鑰分配。在紫外和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生長和原型激光器研製等方面,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提出KBBF棱鏡耦合技術,實現了200納米-193納米的激光有效輸出。與此同時,腦科學研究取得突破,在大腦的認知、神經信號傳導、神經生長等方向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
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秦勇介紹,973計劃“十五”期間共發表論文60767篇,其中《科學引文索引》和《工程索引》收錄38210篇,包括一批在《科學》、《自然》及相關學科一流雜誌發表的重要論文。這些發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論文,提升了我國科學論文的國際影響,也標誌著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高。
隨著知識從科學向技術轉移的速度越來越快,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的過程也越來越短,有的甚至合而為一。973計劃在“十五”期間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和需求,解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630余項,一批階段性研究成果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顯現。以採油為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驅油用表面活性劑分子設計的準則,設計並生産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廉價、高效、無污染的驅油用表面活性劑産品,經大慶油田現場試驗,采收率比用水驅動提高15%—20%,成本顯著降低。
在成果豐收的同時,973計劃通過跨部門、跨行業的強強聯合,凝聚優秀團隊,促進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隊伍。“十五”期間,參與承擔973計劃任務的科研人員達1萬餘人,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8萬餘名,一批45歲以下的優秀人才被推上項目首席科學家和課題負責人的崗位;一批青年研究人員通過承擔項目研究任務,逐漸成長為學術骨幹;同時,973計劃還吸引了一批學有所成的海外學者,投身到以國家目標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工作中,形成優秀團隊和協同攻關的群體。(記者 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