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宜昌7月14日電(記者馬夢莉、江時強)記者從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獲悉,1990年以來,長江三峽徑流量沒有發生明顯的趨勢性變化,但三峽河段輸沙量減少明顯。
據中國三峽總公司樞紐管理部主任馮正鵬介紹,歷史上觀測數據顯示,1946年到1976年,三峽河段年平均輸沙量約為5.38億噸。而從1990年到2002年,該數字已經減至3.8億噸到3.9億噸左右。從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開始,泥沙減少的速度比預想的還要快,2003年到2005年3年的平均輸沙量僅為2億噸左右。
馮正鵬説,金沙江和嘉陵江是長江上遊泥沙的主要來源,多年平均輸沙量佔到三峽河段的72.8%,而近年來,嘉陵江的來沙量呈大幅度下降趨勢。“1946年到1976年,嘉陵江的年均泥沙量為1.38億噸,但在1990年到2002年間,卻減少到4000萬噸了。”
馮正鵬分析認為,目前導致三峽上遊地區來沙減小的原因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氣候變化等幾個方面。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上遊不斷興建的水庫攔蓄了大量泥沙,這些水庫都有一定的死庫容,減泥效益顯著。其二,我國近年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實施效果明顯。比如,國家正在大力實施的長江流域防護林、三北防護林工程等,植被的恢復從根本上減少了水土流失,對減沙有很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