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伊斯托米諾(俄羅斯)7月22日電(記者 耿銳斌)中國、俄羅斯和蒙古科學家計劃在一年內初步建立東北亞地區生態系統研究網絡,三國科學家將利用這一平臺實現相關數據和科研能力的共享,並加強在這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正在西伯利亞地區考察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爽博士介紹説,中蒙雙方的合作已於今年年初啟動。按照中方7月20日和22日分別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茨克和布裏亞特科學中心達成的協議,俄方已正式加入了這一項目。
建立東北亞地區生態系統研究網絡是由中科院倡議併發起的國際合作項目。通過與外國科學家合作建立以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的網絡平臺,對於中國科學家而言尚屬首次。
李爽説,按照協議,俄羅斯兩個科學中心和蒙古科學院地理所的科學家將採集並向中方提供二十余項數據資料,包括其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氣象、交通及社會經濟狀況等。中方將集成我國去年發射的地球觀測衛星“北京一號”所獲取的東北亞地區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和俄蒙兩方提供的資料,並通過專業科研網絡實現三國科學家的協同研究。
據悉,這一網絡建成後,中、俄、蒙三國科學家可隨時共享最新研究成果,並對東北亞地區的生態變化及時作出響應,為我國生態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土壤侵蝕狀況是全球科學家共同關注的生態問題,也是東北亞地區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人類在研製核武器的過程中曾實施過多次核爆炸,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銫137隨爆炸産生的塵埃進入大氣,並隨著環流擴散到全球各地,它是研究土壤侵蝕的理想“指示劑”。
李爽説,通過研究各個地區地表銫137含量及其分佈狀況,科學家可以掌握幾十年來某一地區土壤侵蝕的分佈格局。東北亞地區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建立不但可以幫助科研人員了解本地狀況,而且也可為進一步研究周邊地區土壤侵蝕所引發的生態問題提供便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