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業部獲悉:我國高度重視發展保護性耕作,目前已在15個省份的167個縣實施了國家級保護性耕作項目。
農業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在今天舉辦的中國和加拿大保護性耕作論壇上説,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發生沙塵暴次數呈逐年上升趨勢。保護性耕作是通過對農田實施少耕、免耕,用農作物秸稈或根茬覆蓋地表,從而減少土壤水蝕和風蝕,具有很好的保土、保水、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沙塵、提高耕地質量的作用。
據介紹,保護性耕作技術自20世紀30年代美國發生“黑風暴”之後被引起重視,至今已成為發達國家現代可持續發展農業模式的主導性技術。2002年我國政府中央財政設立了專項資金,開始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項目,重點在北方地區示範推廣,目前已累計投入1.4億元資金。
有關專家表示,我國每年産生的秸稈約有7億噸,半數沒有進行利用,而且多數秸稈直接焚燒于農田,造成大量浪費和區域環境污染。保護性耕作可直接消化70%左右的當季作物秸稈,形成“秸稈還田—肥田增産—再還田—再增産”的良性循環。
據悉,北京市將用3年時間取消鏵式犁,在京郊農田全面實施保護性耕作,到2008年建成全國首個全面實施保護性耕作的示範省份,減少農田一半左右的揚塵量,緩解北京沙塵天氣危害。同時,我國還重點在環京津區和西北風沙源頭區建立了兩條保護性耕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