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銀行嬗變的背後
——解讀工行上市六大熱門話題
新華社香港10月27日電(記者 謝登科 王悅欣)“A+H掛牌上市,對於中國的銀行業改革而言,彰顯了一種成熟和進步;對於工商銀行自身來説,則意味著一種更高層次上的挑戰。我們必須直面挑戰!”2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作為掌管6萬多億元人民幣資産的中國最大銀行的董事長,姜建清話中透著堅毅和自信。
在百度搜索一下,“工商銀行”的網頁達790多萬頁,是點擊率最高的熱點詞彙之一。“大家的關注對我們來説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信心和責任。”姜建清説。
中國最大銀行嬗變的背後,蘊涵著哪些故事?來自工行的解讀耐人尋味。
每股3.07港元的價格是怎麼得來的?
(熱點:關於國有資産流失的議論在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進程中一直沒有停息過。工行H股的開盤價3.60港元,在香港的超額認購達到76倍之多,是否説明我們H股每股3.07港元的價格賣便宜了?這個價格是怎麼來的?)
解讀:工行H股和A股發售價格已經確定,H股每股3.07港元,其對應的A股每股3.12元人民幣,這個價格創下了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最高的發行估值倍數,與全球一流的商業銀行如匯豐銀行、花旗銀行1.9倍至2.0倍的市凈率相比,還有20%以上的溢價。
工行的發行定價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過程,最終的定價水平也是在完全市場化的規則下形成的。定價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在基礎分析階段,工行的保薦人和承銷商通過調查,對工行的估值作出一個初步的預測。在市場調查階段,承銷商向投資者介紹工行的投資故事及其估值分析,投資者對估值作出初步判斷。在這個階段,投資者普遍認可工行在中國銀行業的龍頭地位及股份制改革的成果,看好工行的投資故事。管理層同投資者進行一對一路演和最後定價,是海外發行定價過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投資者認購的熱情異常高漲,使得簿記需求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並最終導致工行在最高值定價。
資産質量的改善是“管”出來的,還是“剝”出來的?
(熱點:有人認為,工行不良貸款比例的大幅下降和效益指標的突飛猛進是靠剝離得來的,而不是管理“管”出來的。怎樣看待這一疑問?)
解讀:幾個數字將回答這個疑問:所謂剝離,主要指的是發生在1999年以前的呆壞貸款的處置。目前,工商銀行全行的不良貸款率為4.1%,其中1999年以後新增部分的不良率只有1.86% ,而1999年以來的新增貸款佔全行貸款總額的比重已達95.2%,這足以説明,我們用過硬的管理重塑了一個嶄新的工商銀行。
對歷史包袱沉重的工商銀行來説,財務重組的確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又不能僅僅表現為財務的重組。工行改革兩年來,包括法人治理結構、財務結構等在內的多環節,高強度的改革全方位展開,體制、機制、管理和技術等形成了整體創新和良性互動,工行的風險掌控力明顯增強。
一個出色的信貸管理系統,是工商銀行的自豪。目前,總行可以實時監控該行在全國發生的每一筆貸款,在全行範圍內,任何一筆貸款如果出現違規,工行的信貸管理系統程序就會立即自動鎖定或報警。
除了錢,工行上市還能收穫什麼?
(熱點:工行上市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創造了全球資本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首次公開發行。但輿論同時認為,工行上市所收穫的不應僅僅是千億元的資金。請問,工行真正應該收穫的是什麼?)
解讀:應該説,中國的銀行和中國的資本市場一樣,都不缺錢,缺乏的是一個靈敏有效的運行機制。通過股份制改造和公開上市,啟動産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從而加快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根本轉變,才是構建一個完善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根本之所在。在一個充滿競爭的金融市場中,股價的漲跌成為上市銀行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的風向標。為了防止股價的下跌和信譽的下降,我們必須時刻改善經營管理,適應市場競爭規則。這種收穫是金錢買不到的。
是壟斷帶來了溢價嗎?
(熱點:有學者指出,工行上市對市場的巨大影響力和吸引力,並不是因為它的商業化轉型已經成功,運作機制已經得到根本性轉變,而依然依靠的是工行的國家壟斷性,以及國家對工行信用的完全擔保。怎樣看待這一觀點?)
解讀:我們的團隊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推銷我們的股票,依靠的不是行政壟斷的投資故事,而是市場化改革和建立完善的現代公司治理制度的投資故事,結果獲得超乎想象的熱烈追捧,所有“一對一”會面的投資者均下了訂單,下單率達100%。H股發行的國際配售部分獲得了40倍的超額認購,簿記需求高達3432億美元。這使我們切身體會到中國經濟地位的崛起。
根據一家國際著名諮詢公司的調查,對於兩家財務指標和其他指標完全一致,而只有公司治理水準有差別的公司來説,投資者只願意對公司治理更好的公司的股票支付溢價。有超過六成的投資者認為對公司治理的考慮可以使其更好地規避投資風險。這些情況充分説明,買家之所以看中工行,是因為它在公司治理結構上表現出了良好成效和巨大潛力;同時也從另一方面説明,企圖依靠行政壟斷在國際資本市場獲得認可或高額溢價是不可能的。
距離真正的市場化還有多遠?
(熱點: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決策運行機制的變化應是企業經營機制發生變化的前提。有人質疑,在管理層仍然來自行政任命和國家“一股獨大”的情況下,工商銀行即使實現了上市,但距離真正的市場化其實還很遙遠。如何解讀這一質疑?)
解讀:現在的工商銀行是根據中國法律成立的股份公司,每個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的變動,都須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進行。無論是從政府或工行自身的角度出發,我們都能夠杜絕政府干預現象的發生,實現市場化經營。
事實上,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銀行所進行的過度干預早已不復存在。股份公司成立後,中央匯金公司和財政部作為國有股東,通過董事會行使股東權利;高盛等戰略投資者的引入進一步加強了公司治理水平併發揮督促作用。每一個股票在手的投資者也將成為工行的股東,並享有股東應有的權利。上市的真正目標是轉換經營機制,但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上市後的工商銀行,將會在境內銀行業監管部門、境內外證券監管機構、投資者、媒體和公眾的共同監督下,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
可否引領境外上市公司踏上回歸路?
(熱點:從建行的海外上市,到中行先海外、後國內上市,再到工商銀行的“A+H”同步上市,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的設計上似乎在不斷推陳出新。工行的改革會産生哪些連鎖反應?)
解讀:中國的銀行業要取得突破,就必須與國際市場接軌,另一方面,中國的銀行業是依靠中國的億萬客戶來支撐的,他們理應首當其衝地來分享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成果,這就是我們實施A+H同步上市的初衷。
作為有史以來中國企業中的首次A股與H股同時上市發行,這是一次引領境外上市優質公司踏上A股回歸之路的發行,它所展示的是中國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手段在日益成熟,檢驗的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承受能力和運作效率。工行A股發行後,在從市場募資400億元人民幣資金的同時,也為A股市場貢獻了7000多億元人民幣的市值,流通市值在A股金融股的佔比將超過匯豐在香港市場金融股的佔比,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擁有了自己的“匯豐”。
可以預見的是,在工行的示範效應下,境外上市的優質企業將會陸續登陸A股市場,中國資本市場從市場規模、上市公司結構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將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回歸資本市場理應具有的配置和優化資源的功能。作為探路者,我們沒有現成經驗可循。但國家的支持,有關方面的協助,加上自身的努力,使我們成功解決了境內外信息披露一致、境內外發行時間表銜接、兩地監管的協調和溝通、境內外信息對等披露等諸多難題,應該説,這些探索本身就是一筆難得的財富,標誌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又向前邁出一大步,剩下的事情主要是如何來鞏固及發展這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