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東湛江11月18日電(記者李宣良 熊爭艷)記者18日從中國海軍南海艦隊獲悉,中美雙方海軍經過深入溝通與協商,已經為第二階段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演習將於19日上午在南海海域舉行。
18日8時,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洞庭湖”號綜合補給船離開湛江港,前往南海海域,準備參加在那裏舉行的海上聯合搜救演習。中國海軍“湛江”號導彈驅逐艦和正在湛江進行訪問的美軍太平洋艦隊“朱諾”號兩棲船塢運輸艦也分別在當天上午和下午離開港口,前往南海海域,與等候在那裏的美國海軍“菲茨傑拉德”號導彈驅逐艦會合。
在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拉伕黑德上將率領美艦訪問湛江的幾天裏,中美雙方海軍官員就此次演習的預案和細節安排等問題進行了3輪磋商,雙方即將參演的官兵相互參觀了艦艇並舉行了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按照計劃,中美雙方除各派出兩艘艦艇參加演習外,雙方還將派出固定翼飛機參加演習。在演習中,雙方將進行包括燈光、旗語、高頻通信、隊形變換、艦艇機動、海上補給、水中搜救等課目的演練。
今年9月,由 “青島”號導彈驅逐艦和“洪澤湖”號綜合補給艦組成的中國海軍出訪艦艇編隊在美國聖迭戈港西北附近海域,成功地與美國海軍艦艇進行了第一階段海上聯合搜救演習。
專家解讀聯合搜救演習三大看點
新華社湛江(廣東)11月18日電(記者李宣良、熊爭艷)中美海軍第二階段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即將於19日在南海海域展開。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李亞強大校認為,此次演習在中美軍事交流史上意義重大,至少有三大值得關注的看點。
看點之一:救援能力體現中美兩國海軍參演部隊協同程度。對於成熟的大國海軍來説,執行以人道主義為目的的海上搜救,並不屬於高難度的動作。但是,對於不同國家的海軍聯合執行搜救行動來説,最為關鍵的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雙方如何協同。李亞強説,最終決定聯合搜救演習效果的,並不是中美海軍各自裝備和實際作戰能力,而是雙方的協同程度。中美兩國海軍參演部隊需要在通信、裝備、指揮程序、戰術行動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密切協同,才能保證在最短時間內發現目標,並及時展開有效的救援和損害管制行動。
看點之二:實際使用兵力推動中美軍事交流實現新突破。李亞強認為,近年來中美軍事關係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雙方在高層互訪、人員交流、防務磋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雖然中美兩國也都邀請過對方軍事官員觀摩過本國的軍事演習,但雙方軍隊實際使用兵力,共同執行演習任務在2006年9月首次海上聯合搜救演習之前還是空白。“實際使用兵力,提高雙方軍隊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在軍事交流中具有無法替代的獨特地位。”
李亞強説,“從‘紙上談兵’到實際使用兵力的這一突破,必將推動中美軍事關係向更深層次發展。”
看點之三:高密度演習體現中美關係健康發展。從2000年開始,中國軍隊開始有選擇地逐步參與雙邊與多邊聯合軍事演習。僅就海上聯合搜救演習而言,中國海軍就先後與法國、英國、巴基斯坦、印度、澳大利亞等國海軍舉行過。“但是,像中美兩國海軍這樣,在短短兩個月之內,接連舉行兩次海上聯合搜救演習的高頻率還是沒有的。” 李亞強認為,軍事關係是兩國關係的“晴雨錶”,高密度演習體現了中美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現狀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