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重慶大旱之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9日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夏天,重慶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農作物、經濟林木普遍歉收,然而年終一算賬,農民人均純收入不降反升。這得益於“旱災損失務工補”。今年,僅重慶各級部門組織進疆採棉人員就接近10萬人,累計勞務收入2.35億元,人均收入2196元,用農民自己的話來説,“相當於多種了10畝地,多養了10頭豬”。

    重慶市多年來十分重視發展勞務經濟,今年市委書記汪洋還提出在工業基礎薄弱地區要把勞務經濟當作“第一經濟”來抓。2004年以來,全市每年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0萬人。預計到今年底,全市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1.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將達到706.3萬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1.7%,農民人均勞務增收對農民人均增收貢獻率超過50%。

    技能培訓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第一步。重慶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對應專業培訓,重點培訓扶持“重慶師傅”等勞務品牌,擴大“三峽縫紉、開縣餐飲、石龍技工、大足雕刻、重慶月嫂、家政保健”等特色勞務的培訓規模。同時,大力開展“校企結合、校校聯合”等多種模式的訂單培訓。今年1至9月,全市培訓16.1萬農村勞動力,就業率88.5%。

    輸出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關鍵一環。重慶依託骨幹産業和市內外160多家大中型企業,實行協議、合同、訂單輸出農村勞動力,近3年訂單輸出42.3萬人。同時,鼓勵農民自主輸出,3年達到74.8萬人。除組織近10萬人進疆採棉,重慶市政府今年還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簽訂長期勞務合作協議,確保農村勞動力持續規模輸出。

    重慶還強化服務管理,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環境。2005年,重慶在全國率先開展對進城務工農民服務管理試點工作,13個試點區(市)、街道和社區完善工作機制,對進城務工農民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一證式”管理;社區的公共資源和用人單位的職工福利設施向農民工開放。勞動部門加強勞動監察和勞動合同管理,2005年追薪2.2億元,涉及農民工16萬人。教育部門定點落實農民工子女就讀中小學校133所,減免各種費用1億多元。(記者余繼軍)

 
 
 相關鏈結
· 重慶農村富餘勞動力資源開發形成“勞務經濟”
· 我國4.9億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 浙江:勞動力市場也有適合大學生的崗位
· 山西省舉辦農村勞動力技能表演暨輸出洽談會
· 陜西:大批農村勞動力可免費進行職業技能鑒定
· 農業部:今年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人數將達1.149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