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2月31日電(記者宋振遠 林嵬)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焦灣村農民謝愛強一家最近搬進了農民公寓樓,168平方米的大房子讓他有了城裏人的感覺。謝愛強説:“這房子每平方米個人掏450元,恒星公司補150元。”
河南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保軍有兩個身份,一個是民營企業家,另一個是焦灣村黨總支書記。他設想,再蓋22棟農民公寓,讓全村人都住上樓房,如果企業發展得好,就免費讓村民住。
焦灣村是鞏義“先富帶後富、企業帶農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鞏義市通過狠抓農村黨組織建設,給新農村建設注入新動力。
整合黨建資源 建立帶動機制
鞏義市被稱為“中原首富”,已連續9次躋身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但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農村發展出現“短腿”。由於大部分農村分佈在丘陵山區,基礎設施欠賬較大,農民增收難,城鄉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不斷增強城鄉統籌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戰略?鞏義市以基層黨的組織建設為切入點,通過組織設置創新激發新農村建設的內在活力。
鞏義市工業基礎較好,292個村中40%是工業産值“億元村”,1.3萬多家民營企業中,大部分在鄉、村一級。而且非公有制經濟黨建工作起步較早,已建立了245個黨支部。為了充分發揮這些工業企業的帶動作用,鞏義市打破基層黨組織按區域設置的傳統模式,創新設置方式,整合基層黨建資源,通過企業黨支部與所在村黨支部聯合建立黨總支的辦法,將企業與村組緊密聯絡起來,共同發展,共同建設。
康店鎮焦灣村與當地的民營企業——恒星公司以“村企聯建”形式建立黨總支,給焦灣村發展帶來巨大活力。恒星公司不僅先後出資1600萬元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引導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辦起農業高科技園區,又帶動全村發展起35家民營企業,2005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恒星公司董事長、焦灣村黨總支書記謝寶軍説:“我以前更多關心企業的發展,現在對於焦灣村的發展,我有一種政治責任感。”據了解,鞏義市像焦灣村這樣實行“村企聯建”的,已有北山口、孝南等81個村,超過全市行政村總數的三分之一。
財政資金引導 拉動民間投資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錢從哪來?
鞏義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梁險峰曾做過一個調查:鞏義市的一個中等村,到2010年要建設成較高水平的新農村,僅12項硬體投入就需要900萬元,雖然鞏義市財政收入已連續4年超過10億元,但僅靠財政,根本背不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
鞏義市委副書記李喜安説,新農村建設不能畫地為牢,就農村論農村,也不能一味“等靠要”,而要建立以政府引導為主的多元化投資機制。
為了發揮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投資導向作用,近兩年來,鞏義市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市財政每年拿出3200萬元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每年拿出3000萬元對農村公路建設進行獎補,拿出430萬元用於獎補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還初步建立了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民培訓體系。2006年,鞏義市本級財政用於新農村建設的支出為1.5億元,約佔地方財政收入的15%。
記者在鞏義市採訪發現,在財政資金引導下,民營企業紛紛跟進,“工業反哺農業、企業帶動鄉村”的多元化投資機制逐漸形成。
回郭鎮北寺村黨支部書記劉孟蛟説:“俺村有4家較大的民營鋁業公司,他們不但安排全村2000多個勞動力就業,也推動了社會福利事業發展。這兩年村集體辦教育、修路,企業主動投入200多萬元,村民的合作醫療費用,也都是幾家民營企業自願輪流拿錢。”
據鞏義市發展改革委統計,今年以來,中央、地方各級財政投入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約3億元,而企業及社會捐助、贊助資金高達7億元。
黨員帶群眾 塑造新農民
建設新農村,關鍵在於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鞏義市一方面引導黨員致富能手組建“幫帶核心層”,與群眾結成“幫帶致富鏈”,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的幫帶,提高農民發展生産、增加收入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導民營企業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素質。
孝義辦事處石灰務村黨總支引導130多名黨員組成“幫帶隊”,籌措資金300萬元用於致富項目建設,新上致富項目10個,安置農村勞動力150人。養雞戶張正森想擴大養雞規模,村委會主任符永賢得知後,從飼料來源、加工、防疫設施等方面提供幫助,還幫他貸款5萬元,目前養雞場越辦越紅火,張正森已脫貧致富。
據了解,目前鞏義市農村90%以上的有勞動能力的黨員都找到了致富門路,3500多名黨員成了致富能手,1400多名黨員致富能手被選進了村領導班子,形成了龐大的帶富群,帶動一大批農民走上致富道路。
地處回郭鎮的順源鋁業公司總經理王鐳説,推進新農村建設,是農村企業家社會責任的一部分。為完成這個責任,企業可以贊助教育事業,但更重要的是挖掘企業內部資源,通過培訓轉變農民工的思想觀念。公司目前有職工1300多人,其中農民工有1100人,經過培訓絕大部分成為合格的産業工人。
專家指出,鞏義市通過組織創新,利用先進的生産關係反作用於生産力,從而順應了廣大農民期盼共同富裕和文明生活的熱切願望,加速了新農村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