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新年伊始,呈上一份實現高增長、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成績單”:
預計2006年全省GDP增長14%,達到25800億元;源於廣東財政總收入增長15.1%,達到5100億元;節能降耗和資源環境保護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僅為全國平均值65%的基礎上,2006年再次下降3%;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2006年又比上年下降1.2%和1.9%;每增加1億元GDP所需建設用地,由2002年的35公頃減少到2006年的12公頃左右,下降65%以上。這表明廣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邁出實質性步伐,經濟社會發展開始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廣東堅決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抓高增長行業産業升級。産業結構“脫胎換骨”,汽車、船舶、石化、鋼鐵、IT等重化工、高新技術産品在“新廣貨”中唱主角、挑大梁,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去年達到1.5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躍上萬億元新臺階。廣東高增長行業可謂“近期枝繁葉茂,遠期碩果纍纍”。
實施“綠色廣東”戰略。廣東從源頭上嚴格建設項目環保準入,實行環保工作“三個一律”,即新建項目,凡達不到環保要求的一律不準上馬;在建項目,凡環保設施未經驗收合格的一律不準投産;已建項目,凡經過限期治理和停産整頓仍不達標的一律關閉。2006年上半年,廣東環保部門否決了26個重大項目,佔審批項目總數的10%。去年投産的廣州本田增城工廠,採用國際先進環保技術處理廢水,實現了廢水的“零排放”。
廣東把節能降耗當作“硬指標”,納入幹部的考核,並重點建設高效低耗企業,狠抓循環再生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近幾年來,廣東關停並轉煤礦、小化肥、小冶煉、小水泥廠等20類小型工業企業1600多家,去年,廣東又淘汰落後鋼鐵企業23家,落後水泥生産線66條。與此同時廣東嚴把土地“閘門”,使土地資源利用開始由外延粗放型向內涵集約型轉變。
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廣東,努力讓百姓年年都能感受到發展的成果。針對農民“看病難”,廣東在每個建制村建一個衛生站,對鄉鎮衛生院進行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給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3000萬農民每人再補10元錢。去年,上學不用交學雜費的農家孩子達1025萬;今年,政府再給這些孩子支付課本費,讓他們真正免費上學。2003年以來,廣東省級財政先後投入345億元,著力解決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難、行路難、看病難、飲水難、讀書難。今年,廣東省財政為解決“一保五難”再投入174億元,比去年增加42億元。
廣東人多地少,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徵地遺留的一些問題逐漸顯現。為此,廣東嚴格實施徵地建設項目“三條紅線”——徵地手續不齊全、不完備的項目,不能開工;沒有與農民就徵地補償民主協商、達成協定的項目,不能開工;徵地補償款沒有兌現到農民手裏、各種補償不到位的項目,不能開工。此舉一齣,新發生的徵地糾紛明顯減少,半年內因徵地問題到省集體上訪的批次和人次就分別下降31%和59%。 (記者王楚、韓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