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月28日電 (記者 梁書斌)一些市民清早一打開房門,就看到了鄰居熱情的笑臉:“我是你的鄰居,請你認識我!”
這是哈爾濱“鄰居節”的一個鏡頭。通過“鄰居節”,多少年只有一墻之隔而“老死不相往來”的鄰居,成了親如一家的朋友。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住進帶有防盜門窗的居民樓。防盜門窗在給居民帶來安全的同時,無形中也在鄰里之間築起了一道心靈的屏障。大家住在同一個單元、同一層樓,卻彼此不熟悉、不認識,鄰里缺乏溝通和相助,感情淡漠,影響了和諧。
2006年6月25日開始至7月25日,哈爾濱市以“相識、相知、相信、相助”為主題,在全市各社區開展了“鄰居節”活動,“鄰居節”成為創建新型鄰里關係的有效載體。
據哈爾濱市道裏區文明辦主任孫悅春介紹,“鄰居節”期間,哈爾濱市道裏區17個街道、5個鄉鎮、98個社區、42個村屯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活動的熱情,通過有組織地開展鄰里聚會活動、搭建互助平臺,增進了鄰里的交流,消除了淡漠隔閡。
“鄰居節”期間,道裏區康安街道工委設立“雷鋒信箱”,得到了廣大居民的擁護,並被廣泛使用。在康安社區居住的殘疾人趙興業,家裏有5歲的孩子和91歲的老母親,妻子出走多年。他家裏不慎失火,導致部分傢具損壞。要強的趙興業不願意跟街道和社區幹部反映自己的情況,自己又解決不了,就往“雷鋒信箱”裏投了一封信,引起了康安街道和社區黨員的重視,大家捐款2000多元幫助他粉刷了房子,並且買來了生活用品。趙興業逢人便講:“‘雷鋒信箱’真是幫了我家的大忙。”
一張“鄰里互助綠卡”,將原本互不相識的街坊鄰居變成了朋友。道裏區號召大家在卡上填寫室號、姓名、電話號、手機號、工作單位以及有何特長等,在居民之間彼此交換,使大家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識到相助,現在全區有10萬多名社區居民成為“卡員”。同時,有的街道、社區還設立了“鄰里親情欄”,舉辦共栽“鄰里親情樹”和“鄰里親情茶話會”活動,開展幫困結對,讓人間真情常在。
全市普遍開展了鄰里懇談日、社區勞動日、扶貧濟困日“社區三日”活動,並開展了敲門日活動。
南崗區在懇談日活動中,以榮市街道龍泰社區為示範,組織社區農民工和市民一起簽署《鄰居文明公約》,提升了公民公共道德意識。在敲門日活動中,在社區少先隊員中招募“鄰里小天使”,頭戴標誌帽、係著紅領巾,挨家挨戶敲門,向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問好、祝福,並遞上自家的鄰里聯絡卡,逢人就説:“請你認識我。”
全市的“鄰居節”敲門日活動得到社區群眾的積極響應,道外區僅仁裏地區就有200多名群眾報名參加了敲門日活動。
“鄰居節”期間,道外區組織了感動道外人物、事件評選,推出了為民服務的東萊派出所、嵩山社區照顧孤寡鄰居17年的那德臣、沿江社區十幾年如一日幫扶貧困學生的“老校長”常艷秋、千方百計幫助居民就業的和平社區主任周潤芝等典型,還重點宣傳了道外北十九道街134院75歲的居民王鳳珍。王鳳珍22年來每天擦洗1樓到7樓的樓道,用壞了100多把拖布,其先進事跡使居民深受感動。“鄰居節”期間,道外區還評選了百名“社區好鄰居”,在社區居民中産生了良好影響。
“鄰居節”活動開展以來,哈爾濱市的單元、樓道、社區裏發生了許多新變化:鄰里間的隔閡少了,理解溝通多了;矛盾糾紛少了,關心幫助多了;家庭糾紛少了,尊老愛幼多了。
哈爾濱市文明辦副主任劉慶明説,實踐證明,運用“鄰居節”形式,把廣大市民發動起來,在參與活動中加強溝通、增進了解、融洽關係、互助互幫,不僅為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增添了新方式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