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宜昌2月9日電(記者江時強)長江三峽水利樞紐8日再次啟動向下游補水計劃,到9日12時,葛洲壩以下江段水位已比7日上升0.1米,三峽電站、葛洲壩梯級電站發電出力提高30多萬千瓦。這表明在長江枯水期,三峽工程已開始發揮其水量調蓄功能。
2006年是1877年長江有水文紀錄以來最枯的一年。三峽工程在去年10月27日由135米水位蓄至156米水位,新增庫容110億立方米,使三峽工程比原計劃提前一年進入初期運行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對新華社記者説:“如果三峽工程仍在135米水位下運行,那麼三峽工程根本就沒有調蓄能力,要想增加對下游的供水不可能。由於三峽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提前一年投運,才具備了調節下游供水、航運、生態環境的能力。”
現在,三峽庫區回水保持在重慶涪陵至長壽區間,川江航道仍在高水位下運行。三峽工程兩次對下游補水後,長江中游航道尤其是葛洲壩下游水位明顯提高,宜昌廟墩水位在38.5米左右,比最低航行保障水位高0.5米左右。雖然目前長江上游來水量每天只有4200立方米/秒左右,三峽工程出庫水量每天卻保持在4800立方米/秒左右。這個下泄流量水平,比沒有調蓄功能的2005年前同時期天然流量高出1000立方米/秒左右。
“當前長江中下游特枯水情並不是三峽工程引起的。相反,沒有三峽工程,沿江經濟將會受到更大的影響。”鄭守仁説。2006年長江在三峽壩址的斷面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少1/3,只有2950億立方米。因此去年蓄水過程艱難,用了37天時間,而原計劃是用一個月的時間。
負責執行補水調度計劃的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中心主任袁傑説,中國三峽總公司始終注意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以經濟利益為第一目標,而是強調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的綜合、社會效益。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上旬,三峽工程給下游補水約3億立方米,2月8日三峽工程再次啟動補水調度機制,此次補水預計到2月底結束,下泄總水量約20多億立方米。到3月份後,中國三峽總公司將根據上游來水情況,再做出具體的補水調度計劃。
據他介紹,三峽工程枯水期的運用主要有三項任務:一是盡可能維持三峽壩上高水位,以改善長江上遊航道;二是在天然枯水狀態下,通過下泄流量改善下游航道條件和航行能力;三是對枯水期的發電有所貢獻,對輸電範圍內的供電提供保障。“中國三峽總公司已開始探索實現這三個目標”。
袁傑説:“2006年長江流域特枯水情是由大氣環流異常引起的,這一點中國氣象局已有定論。至於三峽工程建成後,是否對庫區沿線20公里範圍內的小氣候形成影響,則還需要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