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2月12日電(記者 林嵬)近年來,為了優化黃河水資源配置,緩解黃河水資源尖銳的供需矛盾,黃河水利委員會運用水權水市場理論,先後在寧夏、內蒙古兩自治區開展了水權轉換試點工作。2006年,已有5個工業項目完成對應灌區的節水改造任務,從中得到7018萬立方米的水資源使用權。
黃河是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最大的供水水源,1987年國務院批准了南水北調生效前《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明確了沿黃各省(區)的黃河用水指標。近些年來,隨著沿岸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黃河水供需矛盾突出。
從2003年開始,考慮到沿黃省(區)引黃用水效率低、用水結構不合理的實際,黃委會提出了保證沿黃省(區)用水不突破國務院分水指標的前提下,實施“農業轉工業”的水權有償轉換設想。即由工業項目業主投資建設引黃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把農業灌溉節約下來的水量指標用於滿足工業項目新增用水需求。
截至2006年底,寧夏、內蒙古水權轉換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5億元,145公里幹渠、365公里支鬥渠得到襯砌。在完成的節水改造項目中,農田灌溉時間和畝均水量均減少三分之一,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黃委會主任李國英指出,水權轉換呈現出“多贏”局面。一是在未增加黃河取水總量的前提下,為當地擬建工業項目提供了生産用水,促進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二是拓展了水利融資渠道,灌區節水工程建設速度加快,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保護了農民合法用水權益,輸水損失減少,水費支出下降,為農民贏得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