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3月19日電(記者 曹曙光)河北省衡水市在建設新農村中,積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一把鑰匙開千把鎖,卓有成效地解決了扶貧工作中的諸多老大難問題,大大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扶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民主理財,四兩撥千斤
衡水大地一馬平川,交通便利。但是,這裡嚴重缺水,鹽鹼地多,加之礦産資源貧乏,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産業化程度較低,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記者在這裡的兩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和兩個省定貧困縣採訪時看到,這裡的幹部群眾窮則思變,通過創新扶貧工作機制,使新農村建設發生著深刻變化。
創新扶貧工作機制首先體現在民主理財,管好用好國家及地方政府下撥的扶貧開發資金。目前,這裡的貧困村有群眾選出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項目實施小組、資金監管小組。像建立蔬菜大棚以及建立雞、鴨、豬舍等,通常先由有關企業或商家提供建設材料。待項目建成,經縣扶貧辦和縣財政局檢查驗收合格後,由縣財政局直接支付款項給有關企業或商家。也就是説,管事的人不直接掌錢,而掌錢的人又不直接管事。這樣,項目開放實施,資金封閉運行,保證了管好用好每年幾百萬元的扶貧開發資金,防止被挪用或個別幹部以權謀私。
創新扶貧工作機制還體現在探索和試行“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農民稱之為“窮人銀行”。在武強、武邑兩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試點村都建立了以村民自願參與、民主管理、互助合作為基礎的“互助資金髮展協會”。協會資金來源為:村民入股、政府配股和贈股,每股1000元,其中農戶出資500元,政府配股500元,期限最長1年,規模最多5000元。對於特困戶,經村民民主推薦,村黨支部、村委會認可,縣扶貧辦、縣財政局審核批准,贈送股份一份,即人民幣1000元。對於沒有實施項目的參與戶,其本金能夠享受6%的利息。參與戶還可以隨時退股,抽回自己的本金。目前,這兩個縣已分別用75萬元的扶貧開發資金帶動群眾參與資金和利用社會資金均在750萬元以上。
産業協會+龍頭企業+生態産業鏈
衡水市的4個貧困縣目前都成立了産業扶貧開發協會,下設果、菜、雞、鴨、豬、牛、羊等若干個專業協會。每個專業協會都有龍頭企業帶動,各業之間又相互促進,從而形成了生態産業鏈條。
據衡水市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劉建瑞介紹,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一戶很難與市場對接,因此農民的互助合作組織就應運而生。當農民專業化生産達到一定規模時,就産生出與農産品相關的龍頭企業,他們為農民提供“保姆式”的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帶著農民走向市場,併為農民承擔一定風險,使農村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成正比。
記者在貧困縣農村看到,秸稈等可以養畜,畜禽的糞便可以肥田,也可以製成沼氣用於點燈做飯,沼液也能肥田。由於不施化肥、農藥,又沒有污染,農産品銷路很好。一業興,又延伸出與之相關的各種産業鏈,促進了各業興,在農字上做出了大文章。
多措並舉,培養新型農民
記者在饒陽、阜城兩個省定貧困縣向農民了解到,每畝地種植小麥、玉米,一年兩季生産一噸多糧,年純收入也不過七八百元。而種植設施蔬菜,每畝地的年純收入在5000元至15000元之間。
“比較效益差距這麼大,何不多種蔬菜?”記者問當地幹部。
他們回答,關鍵在於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扶貧要先扶志。
據他們介紹,引導貧困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農民世代種糧,不知道幹別的能多掙錢。二是知道後自己也不會幹。三是怕擔風險。為此,各級幹部就要耐心引導,全程服務。他們先組織農民到外地參觀,又在本地每個村培育示範戶,還要為農民提供啟動資金和各種服務。農民只有在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並確保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才肯幹。這就不難理解,衡水市為什麼從去年底至今還開展著一場解放思想的大討論。
在武強縣,記者看到,可以免費參加培訓的貧困農民白天沒有時間,培訓機構就為他們開辦夜校,並且什麼有利於農民創業和增收,就教什麼。他們稱之為:小本創業,廣開致富門路。
在阜城縣,記者了解到,對於本縣輸送到北京、天津等周邊大城市的農民工,縣扶貧部門提供“保姆式”服務,每年的春節和中秋節,他們都要租用大客車統一接送。
在武邑縣和饒陽縣,記者看到,他們廣泛整合社會資源,依託職業學校和民營企業等培訓貧困農民,大大提高了培訓效率和培訓質量,培訓出的農民供不應求。
目前,“知識改變命運,技能創造財富”,在衡水農村越來越深入人心。剛剛參加完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委書記景春華對記者説:“衡水市的扶貧開發工作已開始出現3個轉變:即由過去重點扶貧,向重點扶志轉變;由過去重點扶持生活,向重點扶持生産轉變;由過去重點扶窮,向重點扶能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