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緊迫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氣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多辦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對解決民生問題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用真心、動真情、下真功,努力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堅持科學發展 夯實民生基礎
改善民生,歸根結底要靠發展來實現。只有不斷發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才能為改善民生提供物質基礎。近年來,四川省經濟社會成就巨大,經濟總量增長了1.4倍,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四川作為欠發達省份的基本省情還沒有根本改變,人均生産總值、城鎮化率等仍然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發展的相對滯後制約著人民生活的改善,目前全省仍有167萬絕對貧困人口,每年就業崗位缺口90多萬個,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亟待加強。因此,著力改善民生,必須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謀劃民生大計,需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指導,針對四川實際,通過調查研究,確立了“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四川”的工作主題。同時,著眼于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夯實民生物質基礎,提出了“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強省跨越、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目標任務。這“四個跨越”,統籌一、二、三産業,抓住了四川發展的關鍵,是強省之策、富民之舉。當前,全省上下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這些決策部署,科學求實謀發展、聚精會神抓發展、心齊勁足促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實施惠民行動 解決民生難題
實施“十大惠民行動”。圍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重點實施就業促進、最低生活保障等“十大惠民行動”。“十一五”期間,規劃投入財政資金超過千億元,努力辦好群眾急需、群眾受益的實事。“十大惠民行動”,件件關係民生、事事體現民意,關鍵在抓好落實。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實行省市縣三級聯動,層層分解落實責任,使惠民之舉進村入戶,落實到社區、落實到村組、落實到人頭,讓惠民行動成為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重要載體,成為惠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
著力解決“四難”問題。對於四川省來説,上學難、就醫難、飲水難、行路難,是關係千家萬戶、涉及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為了解決這“四難”問題,今年全省財政將投入資金350多億元,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積極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到全省80%的縣(市、區),在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建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力爭打井30萬口,為100萬農民提供飲用水;建成通鄉公路2500公里、通村公路7500公里。
狠抓扶貧開發。針對四川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狀況,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內容,深入實施新村、勞務、産業、教育、衛生“五大扶貧工程”,力爭今年解決20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善60萬農村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生産生活條件。省級財政安排扶貧、救災等資金4.6億元,比去年增長2.3倍。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啟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作,儘快使當地群眾擺脫貧病困境。抓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
統籌城鄉發展。四川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比較突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基本方略,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協調發展機制。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總結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新途徑,協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大幅度增加財政支農投入,著力推動城鄉産業融合、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社會事業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市場有效對接、産業融合發展。
改進群眾工作 關注民生訴求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於問題應正視而不能回避,對於缺點應改正而不可掩飾,對於矛盾應化解而不容大意。通過做好群眾工作,讓群眾的合理訴求得到有效解決、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才能實現社會和諧。面對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意見》,全方位、多層級地推進群眾工作經常化、規範化、制度化。
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各地區各部門對所轄範圍、所管領域群眾反映強烈、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問題進行摸底調查,掌握第一手情況。對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國企改制、水庫移民中出現的問題,區分輕重緩急,進行分類排隊,制定工作方案,落實領導責任,想方設法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健全群眾工作機制。一是建立健全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機制。凡是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和敏感事項,均嚴格實行公示、聽證、諮詢等制度,廣泛聽取和積極採納群眾意見。二是建立健全群眾訴求表達機制。建立各級領導幹部群眾來訪接待制度,健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團組織與人民群眾的溝通機制,搭建多種形式的對話平臺。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完善“統一領導、分級負責,集中梳理、歸口辦理,責任明確、措施到位”的工作機制,建立群眾工作臺賬和定期分析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督促督辦機制。實行全程監控、跟蹤管理、有效協調、及時反饋,全面掌握群眾工作動態。五是建立健全領導責任追究機制。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關於進一步落實從嚴追究領導幹部在維護社會穩定工作中失職瀆職責任的規定》。最近,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了對群體性事件重視不夠、處置不力的兩位縣級主要領導幹部。
構建群眾工作網絡。加強省市兩級信訪機構,省直有關部門專設負責信訪工作的業務處室。完善基層工作網絡,鄉鎮(街道辦)設群眾工作站,村(居委會)設群眾工作室,村民小組和社區設群眾工作信息員。建立健全定期接待群眾制度,規定市州每週有1名黨政領導幹部不少於1天直接接待群眾,縣級確保每個工作日至少有1名縣級領導幹部現場接待群眾,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對群眾來信來訪的閱辦率達到100%。選擇成都等5個市和16個縣市區開展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試點,探索群眾工作的新路子。
加強作風建設 強化民生保障
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弘揚親民為民的新風正氣,是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四川省委、省政府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針對一些領導幹部不同程度存在的宗旨不牢、工作不實、作風不正、精神不振等問題,從2月份開始,計劃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全省縣以上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幹部中集中開展“領導幹部作風整頓建設活動”,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大力倡導“用心想事、用心謀事、用心幹事”,全面加強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幹部生活作風建設。對解決問題不到位、防範措施不落實、處置工作不得力、信息通報不及時而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從嚴追究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的責任。目前,“領導幹部作風整頓建設活動”正在紮實推進,並已取得初步成效。(作者為中共四川省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