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周瑋、譚晶晶)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中日歌星超級演唱會,火爆場景超乎想像,而一場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主要內容的演出又將在東京上演——隨著這兩項活動的展開,“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拉開大幕,近百項交流活動將為中日文化交流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文化交流與合作全面發展,呈現出官民並舉和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文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日文化交流範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活動之頻繁、內容之豐富,在與中國有文化交流的國家當中處於領先地位。
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日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譜寫了無數友好篇章,留下了許多佳話。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週年,日益密切頻繁的中日文化交流可謂對此很好的紀念。
政府間文化交流搭建溝通的橋梁
自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兩國政府間的文化關係開始建立並不斷得到加強。1979年12月6日,中日兩國簽署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確定了發展兩國文化、教育、學術、體育等方面交流的目標。
根據中日文化交流協定,從1981年開始,中日兩國每兩年分別在本國首都舉行一次中日政府間文化交流協商會議。2006年5月23日,第12次會議在東京舉行。雙方認為,定期舉行協商會議,交換意見,有助於加強相互了解,促進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健康發展,並就進一步推動文化、教育、科技、學術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支持兩國青年之間和民間團體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達成共識。本次會議還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日本國外務省關於在東京設立中國文化中心的備忘錄》。
近年來,中日兩國舉辦了多場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其中,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週年之際舉辦的“中日文化年”活動,全年舉行文化交流活動300余項。
“文化看似柔弱,實則堅強,很多物質的東西經過滄桑歲月早已灰飛煙滅,但文化卻保留下來,如涓涓細流滋潤萬物……”正如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2006中國文化節”上的這番講話,文化節在為期1個月的時間內,20多場大型演出和藝術展覽如涓涓細流,加深了數萬日本民眾對中國文化的感受與了解。
2006年11月19日,在東京港區六本木露天劇場,中日兩國藝術家攜手演出。中國演員表演了京劇《白猿獻壽》《霸王別姬》以及崑曲《長生殿》等選段,日本藝術家則以傳統藝術“能”演出了《楊貴妃》《項羽》,這些劇目都取材于中國歷史故事。兩國的傳統藝術既有相似之處,又不乏各自特點,令人驚嘆中日文化關係的源遠流長。
民間文化交流拉近心的距離
兩國文化的相近,使民間文化交流格外順暢、活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日兩國就開始了民間文化交流,以文藝演出、藝術和文物展覽等為主。文化部提供的數字顯示,目前民間文化交流佔交流總量的95%以上。特別是文物、書法、詩歌、水墨畫、戲劇等傳統東方文化的交流。
近年來,中日文化交流亮點頗多。2005年3月,漢俳學會在京成立,中日學者就俳、詩歌在中日兩國的現狀及今後發展前景交換了意見;2005年4月,中日兩國60多個民間友好團體舉行集會,共同發表了旨在促進中日和平與睦鄰友好的呼籲書……
“日本名家書畫展”自1992年開始在中國舉辦至今,已經先後在西安、洛陽、南京、重慶等各大城市巡迴展覽。日本亞洲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受川宗央説:“通過這種形式,與擁有同源文化的中國進行友好交流,將可傳予子孫後代繼承的中日文化交流光輝業績進一步加強,並將這種交流作為祈願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念。”
2006年10月,中日兩國的20余位藝術家在中國篆刻藝術院切磋書法篆刻技藝、交流茶道蘭花藝術。藝術家表示,把篆刻、書法、茶道、蘭花這四種源於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通過中日雙方藝術家的交流有機結合在一起,展示了它們作為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在日本的流變過程。在當今社會裏,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這些優秀的傳統藝術都越來越為更多人所珍愛。
2006年,在“中國文化節”開幕的第二天,“2006北京·日本電影周”即在中國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紀劇院拉開帷幕。包括黑澤明導演的《椿三十郎》、山田洋次導演的《寅次郎的故事-紫陽花之戀》以及《春雪》《幸福開關》等11部不同風格的日本影片陸續展映。“如果我的電影可以作為紐帶把兩個國家聯絡在一起,作為電影人這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情。”攜新片《信》參加電影周的電影人生野慈朗説。
據文化部外聯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日雙方在商業展演、音樂影視、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産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蓬勃發展,每年赴日演出的大中型文藝團體80個至100個。目前,日本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貿易夥伴之一。旅居日本的1000余位中國藝術家,活躍在城鎮和鄉村。中國文化在日本可以説是月月有展覽、周周有演出、日日有交流,對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是加強兩國人民友好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