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 吳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11日表示,義務教育是一項複雜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各地方要結合國情和當地實際,穩步紮實地向前推進。要在全社會形成推進義務教育健康均衡和諧發展的共識、合力和制度保證。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8日至11日在京檢查了義務教育法貫徹執行情況。路甬祥説,義務教育對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而深遠,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基礎工程。各級政府應當切實履行法定職責,保障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要保障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公平、尊重教育規律、推進素質教育。
他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義務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新義務教育法實施時間不長,貫徹落實過程中也必然存在新情況、新問題,面臨新的挑戰。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新義務教育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路甬祥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學習掌握新義務教育法的精神實質,樹立正確的認識和理念。各級政府要依法推進義務教育事業,形成既有均衡又有特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二是要加強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師德建設。要有效開展校長和教師的交流和培訓,建立合理的補充和流動機制,解決他們在工資待遇等方面的實際困難。三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
檢查期間,檢查組聽取了北京市實施義務教育法情況的彙報,實地考察了北京市東城、西城、海淀、密雲等區縣9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並與部分中小學校長、教師和學生進行座談。檢查組對北京市在貫徹實施新義務教育法方面取得的成績和進行的探索給予積極評價。
讓每個孩子都精彩——北京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記者 吳晶)5月8日至10日,記者隨全國人大常委會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組在京開展執法檢查。過去的3天,檢查組走訪了北京東城、西城、海淀、密雲等區縣的9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他們坐進學生的課堂,聆聽教師們授課;踏上學校的操場,觀看師生們上體育課;走進寄宿學校的食堂和宿舍,關注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的落實情況……
在與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的座談中,記者感到,北京作為首善之區,貫徹義務教育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工作脈絡正在逐漸清晰。
共享區域內優質資源
走進北京市東城區有近50年曆史的171中學,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在音樂廳裏排練的有時是和平裏二小的學生;在小球館上乒乓球課的有時是和平裏四小的學生;在天文臺、地理專用教室上課的可能是54中、宏志中學和177中的學生……在東城區開創的學區化管理模式中,和平裏學區的5所中學、7所小學和2所幼兒園實現“資源共享”。
今年,作為學區化管理的輪值主席,171中學在安排好本校教學活動後,將體育館、實驗室、圖書館、天文館等編排了詳細的可開放時間和方案向學區公佈,有需求、沒資源的學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提出申請。
據東城區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北京市教育先進區和教育改革實驗區,東城區將10個街道劃分為5個學區,以教師跨校交流、優質課程共享等方式縮小校際間差距。同時,東城區建設了具有自動記錄功能的網絡平臺,對輸出軟硬體優質資源的學校進行獎勵。為了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大資源觀,以頑強奮鬥精神著稱的宏志中學學生與其他學校學生在網上開展主題班會,也會被作為優質軟體資源輸出而獲得獎勵。
東城區政府在確保教育經費增長的同時,加大對收費工作的檢查和公示制度,同時加大對20所相對薄弱學校的公用經費補貼,使教育資源的配置趨於均衡。
171中學負責人陳愛玉説,以該校特級英語教師周國彪為核心的英語工作室編寫的課件、該校市級骨幹教師趙軍的地理課已成為該校重要的軟體輸出資源,獲得其他各校師生的歡迎。
“在學區化管理中,如果薄弱學校能在發現差距的同時挖掘自身優勢,發展自身特色,最終獲益的將是孩子。”陳愛玉説。
縮小城鄉間教育差距
密雲縣東邵渠中心小學6年級學生楊雨詩的媽媽馮玉伶沒有想到:國家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後,孩子不僅上學不要錢了,早餐還有牛奶和雞蛋吃。
對這個主要以種田為生的家庭來説,政府從今年起實施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免費的政策是“救星”,因為“再也不用提前半個月為了孩子的學費發愁了”。
更讓馮玉伶欣喜的是,學校在政府提出辦優質義務教育的倡導下樹立了“寫字育人”的方針。學生個個都能以古詩為藍本,寫出幾頁漂亮的書法。久而久之,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相比所欠缺的文化底蘊也在逐步提升。
在東邵渠小學工作14年的女教師劉霞深深感受到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關心。“農村孩子也有了網絡教室,這可以彌補農村在信息技術教育上的不足。”
密雲縣大城子中學的教師們對學校日趨完備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感到滿意。該校2002年建立校園網,2005年實現“班班通”。校長説:“過去教師要坐很長時間的車到縣城進修,現在可以上網直接與其他學校的老師交流。老師們個個都會操作電化教學設備,自己製作課件。”
由於地處山區,密雲縣石城鎮在被當地民眾稱為“眼珠子地”的空地上建起了石城寄宿小學。在這裡,學生們在現代化的塑膠操場上每天鍛鍊1小時,在學生電視臺編輯錄製節目。每週三,學校會專門安排改善伙食。
石城鎮教委工作人員李生智説,隨著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孩子越來越喜歡上學,教師也越來越熱愛這份職業。
讓每個孩子都精彩
“巨山,巨山,我在這裡學會了飛翔”——當海淀區巨山小學六(2)中隊的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誦起這首校詩,人們會被眼前這些快樂自信的孩子深深打動。雖然他們中大多數是外來打工者的子女,但在他們身上,卻絲毫看不出因為家境窘迫或居無定所而産生的自卑。
這所學校匯集了全國25個省區市的837名孩子,其中90%是進京務工子女。該校副校長蔡金清説:我們落實政府“讓每個孩子享受優質教育”的目標,確立了“我負責,我能行,我快樂”的校訓,使他們丟掉膽怯和自卑,樹立獨立自強的人格。
在這所學校,孩子們不僅學科基礎知識紮實,還會背誦百首古詩文,會吹口琴,會武術,能寫一手漂亮的書法。在他們的教室裏,懸挂著他們自製的刺繡、布老虎、中國結、剪紙。
蔡金清説:“我們在政府支持下,不僅運轉經費有保障,孩子們還經常參加市區大型文藝匯演。”
同樣是來京務工農民子弟的胡傑並不知道有專門服務於打工者子女的學校,因為他隨爸爸一來到北京,就根據國家提出的“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混班學習”的政策,順利地進入東城區的國子監中學讀書。
在這裡,他不僅得到了學校的特別關照,同學們還經常把自己的食物勻給他吃,班主任還為他添冬衣,組織同學為他過生日。目前胡傑正在讀初三,他説:“在北京上學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