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任芳、白潔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13日説,我國企業年金進行市場化管理運營以來,總體情況良好,但也面臨市場專業化程度不高、相關政策不配套、市場監管力量不足三大挑戰。
陳良在中國與拉美國家企業年金髮展論壇上説,當前我國企業年金市場缺乏從名稱到業務完全符合要求的專業性綜合管理機構,受託人、賬戶管理人、託管人、投資管理人4個資格,多數機構是單一的資格。
在相關配套政策方面,企業繳費的稅收優惠全國還沒有統一規定;個人繳費能否像一些國家那樣延遲納稅,目前也沒有規定。企業年金市場當前亟須兩項稅收優惠政策:一是企業繳費的一定數額從成本中列支;一是個人繳費的免稅政策。
此外,企業年金市場現有的監管力量明顯不足。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工作量很大,包括三塊:養老、醫療、事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基金,去年累計結余8239億元;企業年金,去年底積累基金910億元;全國社保理事會管理的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2900多億元。而國際上不少國家設立專門機構負責養老金工作。
陳良同時指出,社會上還存在對企業年金缺乏認識、不夠重視的問題。調查顯示,企業經營者中知道企業年金的只有40%,真正有所了解的又只有其中的30%。有三分之一的企業主認為企業沒有這個責任,很多員工和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認為建立企業年金不能解決眼前的一些現實問題。
企業年金是在國家政策指導下,企業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所需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在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我國企業年金制度起步于1991年,此後十年間發展比較緩慢,到2000年底全國積累基金只有192億元,平均每年增加不到10億元。2000年提出企業年金實現市場化管理運營後,開始出現較快發展勢頭。2005年底,積累基金680億元,比2000年增加488億元;去年一年增加了2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