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區遠眺。羅大萬 攝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掛牌。年輕的城市,為攻堅克難而生。10年過去,重慶人細數重慶事,備感中央決策正確:
百萬移民搬遷了!103萬人揮淚別故園,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舍家為國、無私奉獻的精神財富;工業企業變強了!重慶的産業競爭力躍居全國第六,老工業基地譜寫出負重爬坡、銳意創新的壯麗詩篇;連片脫貧實現了!167萬人遷出岩洞窩棚,300多萬人越過溫飽線,為大巴山區、武陵山區樹立起窮則思變、自強奮進的堅定信心;環境整體變好了!長江水質出渝始終保持Ⅱ類,山城空氣清新,昔日“霧都”,今日綠城,佐證著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的發展理念。
走過打基礎的10年,重慶進入求突破的新時段。建設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胡錦濤總書記為重慶部署了新任務、確立了新目標。
6月7日,國家批准重慶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委書記汪洋説:“統籌城鄉發展,是重慶繼百萬移民之後,要解開的又一道前所未有的難題。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於我們積極探索並走出一條有西部特點的科學發展道路,意義十分重大。”
古老的巴渝,青春的城市。從西部第一個直轄市到全國第一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歷史再次選擇重慶。
十年攻堅
站上發展新起點
直轄之初,説起重慶,人們用四個字形容:大、小、重、難。
面積“大”,京津滬加起來,還不到她的一半;經濟總量“小”,地區生産總值僅1000多億元;歷史包袱“重”,工業企業八成虧損,環境欠賬處處可見;百萬移民“難”,366萬貧困人口脫貧“難”。
10年奮鬥,重慶創造奇跡。
“城”不強,則“市”不強。10年間,重慶變“大”了!
2006年,重慶工業利潤達155億元,資産達1500多億元。重慶主城區的地圖,3個月要更換一次,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建成區10年長了一倍。長江之畔,高樓林立;長江之中,燈影盪漾。萬州、涪陵、黔江……2006年,全市的城鎮化率達到46.7%。10年間,重慶經濟總量增加近2倍,財政收入增加9倍。工業企業變大變強。10年前,長安汽車廠是個從幼兒園到火葬場都有的包袱沉重的典型國企,如今,它的競爭力穩居中國汽車業第一方陣。今天,重慶資産和銷售額雙雙突破百億的企業有10家,民營企業佔一半。
距離就是差距。10年間,重慶也變“小”了!
便捷交通連接城鄉,空間距離縮小。10年前,主城區到最遠的郊縣,要2天;5年前,建設“8小時重慶”:主城區開車到任何區縣,在8小時之內。現在,這個數字悄然變化,“4小時重慶”開始躍入眼簾。穿行崇山峻嶺之間,隧道、橋梁相連,800多公里的高速路,讓巴渝天險變通途。
發展、解困,生活距離縮小。冉振愛,萬州移民,在新家園,他用自己的雙手,壘荒山,建果園,成了致富帶頭人……中央扶持,全國支持,百萬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基本能致富”。城鎮移民零就業家庭基本消除,庫區GDP增長率高出重慶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
大巴山區、武陵山區,連片脫貧,重慶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366萬降到53萬,農民人均純收入居西部第三位。
衝破思維峽谷,走出心靈大山,有形的變化是提速的“硬體”,無形的變化是升級的“軟體”。
“保護環境,科學發展,成了重慶人的共識。”重慶市長王鴻舉説。
長壽湖,水色旖旎,島嶼星羅。幾年前網箱養魚,有機肥、飼料,污染嚴重。痛定思痛,當地花了3000萬,為污染“埋單”,拆除網箱,全部白水養魚,魚價也因“清潔”而上漲!現在,為保護長江水質,支幹流邊的大小城市,統一建起污水處理廠,由市水務集團統一運營;沿線所有支流、湖泊,全部禁絕網箱養魚。
“大膽突破、敢於嘗試,創新的觀念引領重慶發展。”重慶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范照兵説。
體制創新迸發活力。渝富資産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統一打包、專業處置近1000個地方企業230億不良資産;8個投融資集團公司,為各方面的建設募集資金;對黨政一把手實行“環保實績考核”,環保不達標,一票否決;兩級政府三級管理,財政供養人口比例全國最低……重慶走在創新前列。
十年爬坡上坎,十年艱苦奮鬥,為今天邁向新目標奠定良好基礎。
統籌城鄉
開啟新型直轄市之門
國家批准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海內外輿論熱切關注。
改革開放的先行地,過去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而這次,推向了西部。中國改革發展的佈局正在進行全新調整,世界關注的目光,如同當年聚焦我國沿海一樣,投向中國西部,投向重慶。
從過去發展的滯後一步,到今天改革的先行一步,重慶醞釀了什麼?思考著什麼?探索著什麼?又最需要什麼?
2005年底,汪洋調任重慶。到渝第一個工作日,就赴庫區調研;2006年,重慶大旱,市領導班子指揮抗旱,到了最偏遠的縣,走訪偏僻的山村,山間小道,高溫烈日,他們全身衣服,一次次被汗水濕透。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調查研究中,重慶幹部形成共識:四個直轄市中,重慶市情最為特殊,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並存,直轄十年奠定了發展的堅實基礎,但只有新的發展思路才能破解加快發展的困局。
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重慶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重慶全體幹部群眾,受到極大鼓舞。城鄉統籌,這條發展的主線,越來越明晰了。汪洋説,從某種意義上説,重慶是中國的一個縮影。如果重慶在探索城鄉統籌發展中闖出一條新路,將對全局具有推動意義和典型示範意義。
改革試驗,重慶熱潮涌動;先行先試,重慶已悄然行動。
凡事最難的是觀念,觀念變了,思路就變了,方法就變了,路子就寬了。來到重慶城鄉統籌綜合改革先行示範區九龍坡區,強烈的感受是觀念新。區委書記鄭洪笑稱他們“具有顛覆性的思路”,從指導思想上改變對農村和農業的管理。
這裡像規劃城市一樣規劃鄉村;像抓現代工業一樣抓現代農業,城鄉進行産業統一佈局。以花卉産業為特色的白市驛鎮,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已吸引著名農業研究機構和農業公司落戶;像抓市民就業一樣,抓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職能管理和優惠政策,城鄉一視同仁……
重慶人説,統籌城鄉改革,如一簍子螃蟹,互相勾著,要把哪一隻單獨拿出來,都有難度,所以需要綜合配套改革。統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産業發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及其管理體制;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統籌國民收入分配,重慶將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而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方案,還在研究制定中。
重慶要解的另一道難題,是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這可能不是百萬移民,而將是漸變中的千萬移民!
在重慶農村,勞務經濟已成為“第一經濟”,10年年均增長16.6%。去年,在外打工的重慶人,通過郵政渠道,就給家鄉捎回了283個億,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74元,比2000年增加了近1000元。
然而,以此富民還不夠!重慶目前以10%的農業産值,支撐著53.3%的農村常住人口,這個結構不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就不會真正改變。重慶就此確定了新目標:今後五年,全市農村青壯年富餘勞動力將應轉盡轉,其中三成實現向城市居民身份轉變。市委市政府立志要讓重慶成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最好的地區之一。
原有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公認的難點。九龍坡區探索新辦法,農民如果自願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即可登記成為市民,享受市民的一切相應待遇,還可享受土地流轉收益或政府給予的一次性補貼,過渡期內子女上學仍可享受農村的“兩免一補”政策。
重慶想得更深一層的還有,轉移之後怎麼辦?
當地領導同志説,他們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進城務工者,一個龐大的群體,是城鄉統籌最重要的一個結合點;怎麼解決進城農民工在城市的統籌問題,可能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更大難題。
在重慶採訪,處處可以感受到城市管理吸納農民工、幫助他們融入城市的真誠。南岸、大渡口等區,探索建設“新市民公寓”,廚房、盥洗室、電視等一應俱全,每天房租1元,入住的農民工,被稱作“新市民”。
“千里為重、廣大為慶”,城鄉統籌,要讓每一個在重慶生活和工作的人享受發展的成果、沐浴和諧的陽光。
“一圈兩翼”
承載城鄉騰飛的希望
從空中俯瞰重慶,8.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猶如浴火而飛的鳳凰。以主城區為中心、一小時車程為半徑展開的“一圈”,是它強健的軀體,綿延的庫區和渝東南地區,是它奮起的“兩翼”!
“小馬拉不動大車”,有人曾這樣預言重慶的發展。如何為城鄉統籌提供強有力的産業支撐,重慶在探索自己的答案:構建“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做強“一圈”,助推“兩翼”。
並非炒作概念,重慶見解獨到:不是簡單地框定區域,而是要真正在淡化行政區劃、融合城鄉資源、形成産業帶上下功夫。“一圈”和“兩翼”,産業上有分工,功能上有配套,協調上有互動,優化重慶的總體經濟佈局。
沒有城鎮化、工業化的高度發達,就沒有帶動農村的充足動力。
“一小時經濟圈”,2.87萬平方公里,涵蓋40個區縣中的23個,近六成人口,近八成生産總值。重慶將集中重大項目和資金,構築清潔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産業支撐體系,催生“眾星拱衛”的西部城市群:1個特大城市、5個大城市、9個中等城市、300個中心鎮。“一圈”這個火車頭,將著力領頭領跑,進而帶動重慶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強化産業支撐,重慶有基礎:摩托車産業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以長安集團為代表的汽車産業居全國第四位;工業産品在全國居前三位的有84個;世界500強中有69家在重慶投資;天然氣化工基地在建設中……在此基礎上,以“一圈兩翼”為骨架,重慶將形成長江(水運)經濟帶、渝黔高速公路和渝懷鐵路經濟帶、成渝經濟帶三大産業密集帶。
強化産業支撐,重慶更有潛力:科技總體水平全國先進、西部領先,技術交易額連續7年西部第一;工業産品中,每3件就有1件是新産品,新産品開發的比重達29.1%,全國第一;家蠶基因組、海扶刀超聲治療、真菌農藥等研究水平世界領先……
做強“一圈”,更重要的是産業優化升級。在長壽區,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今年5月,重慶鋼鐵集團從主城整體遷至長壽區。聽説“重鋼搬遷”,長壽的居民不幹了:這不是把污染搬過來嗎?直到看見了規劃圖,才釋然:規劃圖的東南一角是投資20億的“循環經濟項目”,廢氣、廢渣都在這兒“吃幹榨盡”。“通過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十一五’末期重慶産業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奇帆信心十足。
“一圈”要做強,“兩翼”怎麼辦?
以萬州為中心的渝東北,致力於“提速提檔”,瞄準長江上遊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做文章,發展現代綠色農業、生態旅遊業,壯大鹽氣化工、新型材料等五大支柱産業。
以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南,則“做特做優”,圍繞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和扶貧開發,培育優勢礦産資源開發、農副産品加工和民俗風情旅遊等,建設武陵山區經濟高地。
“到處是新房,很少見廠房”、“建了交通線,缺少生産線”,一度是庫區産業“空虛”的寫照。如今,長江三峽旅遊精品建設、離子膜燒鹼、優質柑桔基地等一批牽引力強的項目逐步落戶,火鳳凰風鵬待舉!
“一圈”拉動“兩翼”,“兩翼”助力“一圈”,“一圈兩翼”戰略,將引領重慶未來發展。
攬兩江,擁三峽,開埠興商,古老的渝州,因長江始成重鎮;
居西南,扼要津,強渝富民,今日的重慶,因時代再放異彩。
站在重慶南山遠眺,江如練,樓如筍,山城水城之美盡收眼底。雄渾的山與水,養育了堅毅、勇敢、包容、開放的重慶人,在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重慶必將開啟新的恢宏征程!(記者 朱競若 王斌來 余繼軍 張 鐵)
重慶直轄10週年:斥資百億搬遷重鋼整治"霧都"
時而薄霧繚繞、時而濃霧籠罩的天氣曾使重慶被稱為中國“霧都”。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重慶多霧的自然條件。然而,工廠排出的廢氣、粉塵、煤煙等物質也是重要造霧源。自上月中旬起,重慶市“頭號污染大戶”——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斥資百億元,開始實施環保搬遷,成為重慶市整治“霧都”的最重要舉措。
發揮直轄優勢 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
重慶有著特殊的市情。全市轄40個區縣(自治縣),面積8.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100多萬。重慶是中國最年輕、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轄市,也是基礎薄弱、任務繁重、困難突出的直轄市,大城市與大農村並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區域發展極不平衡,又有廣大的三峽庫區。
特殊市情蘊含著特殊優勢。直轄的重慶實行市對區縣直管,沒有中間層,行政損耗相對較小,運行成本相對較低,執行效率相對較高,這種體制優勢有利於統籌市內各區域發展;地域擴大和人口眾多,使重慶土地資源、旅遊資源、能源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更加豐富,這種資源優勢有利於全市生産力空間佈局的科學規劃和各類資源的有效配置;處於我國南北東西幾何位置的樞紐,這種區位優勢有利於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實施“以點串線、以點帶面、重點開發”戰略,加快建設和發展。
重慶加快構建“一小時經濟圈”舞動長江“龍尾”
重慶構建“一小時經濟圈” 重慶二郎立交橋(6月12日攝)。美國《紐約時報》國際版日前刊登頭條文章,將重慶稱為“中國未來都市的範本”。其他國外媒體最近也頻頻讚許重慶,稱之為“超級大都會”和“中國最富裕的港口城市之一”。 這些評價並非空穴來風。目前,重慶正在加快建設的“一小時經濟圈”,無疑使這座本就光彩迷人的山城更加充滿活力。重慶市共有40個區縣,“一小時經濟圈”是以重慶主城區特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車程為半徑的區域,涵蓋23個區縣,是重慶的經濟主體和産業聚集區。 新華社記者 周衡義 攝
在長江經濟帶上,位於“龍尾”的重慶曾經因大城市與大農村並存而發展步伐沉重;如今,“一圈”戰略明顯增加了重慶問鼎長江上遊經濟中心的勇氣和力量。
“一小時經濟圈”是重慶市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的“火車頭”。重慶1997年直轄後,確定了都市發達經濟區、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三大經濟發展區”,後來又劃分了主城、渝西、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四大經濟板塊”。為了使重慶儘快發展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和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重慶決策層今年再次調整戰略,確立了“一小時經濟圈”和渝東北、渝東南“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並集中力量建設“一小時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