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專家:應將循環經濟作為國家整體戰略“支撐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 李斌)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牛文元日前建議,我國應該將循環經濟作為國家整體戰略和綜合決策中的一個有力的“支撐點”,真正把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有機地聯絡在一起,形成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合力。

    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産、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也就是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活動的總稱。20世紀90年代以來循環經濟快速發展,循環經濟在發達國家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日本、德國等國家紛紛制定了相關的法律。

    牛文元指出,循環經濟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種優選模式,它強調以循環生産模式替代傳統的線性增長模式,實現“投入最小化、廢物資源化、環境無害化”,最終達到以最小發展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他指出,循環經濟的實施,只有在統一的社會規範和協調的法律體系下,才能建立起科學的、嚴謹的和可操作的制度,從而把資源節約、經濟質量、環境建設、優化管理同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建設完整地結合在一起,既保證資源和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又保證經濟發展對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改善的支持,實現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良性循環。

    牛文元説,發展循環經濟,應當體現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區域的發展基礎與承載力評估;二是認識循環經濟在社會、産業與行業中的系統層次,制定科學的規劃和設計;三是尋求循環經濟的合理産業鏈以及産業鏈條之間的共生互補關係;四是優化循環經濟建設的宏觀佈局,包括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的評價體系、循環經濟産業示範區建設等;五是在循環經濟的推行中,充分考慮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完備程度以及政策導向的有效水平,加大經濟手段的執行能力以及激勵機制的社會響應,時刻關注科學技術的支撐以及文化內涵的全面體現等。

    我國現有節能潛力6億噸標準煤  發展循環經濟可挖潛4億噸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 吳晶晶)循環經濟有望在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日前指出,如果我國能耗能達到當前發達國家能耗水平的一半,則我國的節能潛力約為6億噸標準煤,而推廣和完善循環經濟可以實現4億噸標準煤的節約能力。

    “儘管我國循環經濟工作的開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生産效率相比,我國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牛文元説。

    以主要耗能設備能源效率為例,2005年,我國燃煤工業鍋爐平均運行效率為60%左右,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5至20個百分點;中小電動機平均效率為87%,風機、水泵平均設計效率為75%,均比國際先進水平低5個百分點,系統運行效率低15至20個百分點;機動車燃油經濟性水平比歐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國整體水平低10%;載貨汽車百噸公里油耗7.6升,比國外先進水平高1倍以上;內河運輸船舶油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10%至20%。

    牛文元指出,發展循環經濟將為我國經濟增長開闢新的資源。例如,一個年産800萬噸至1000萬噸的鋼鐵聯合企業,如全部回收可燃氣體,按熱值計算可供一個120萬千瓦發電廠所需的能源,如全部回收固體廢棄物,可滿足生産300萬噸水泥所需的主要原料。

    發展循環經濟還能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據測算,如用礦石煉鋼,能耗為1.11噸標煤/噸鋼,而用廢鋼煉鋼,能耗僅為0.2噸標煤/噸鋼。利用廢鋼煉鋼,可減輕空氣污染88%,減輕水質污染76%。

    此外,發展循環經濟還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目前我國冶金、有色、電力、化工等八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産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至25個百分點;礦産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只要適當提高企業資源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水平,就能較大程度提高這些重要行業的經濟效益。

新聞背景:人類發展三種模式   

    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 傳統發展模式、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環經濟模式……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牛文元指出,基於對資源環境問題和經濟社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傳統發展模式,它不考慮資源環境因素,主要強調對自然的征服,缺乏尊重自然的意識,這是一種“資源——産品——污染排放”單向的線性過程。

    第二種是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它開始注意到了資源環境問題,但其具體做法是“先使用,後處理”、“先污染,後治理”,只是在生産過程的末端再採取措施治理污染,其結果是治理的技術難度很大,治理的成本過高,而且生態惡化的程度日益嚴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三種是循環經濟模式,它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協同進化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模式,以實現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原料或産品的多次利用和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為目的,是一個“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最終實現“最優生産,最適消費,最少廢棄”的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相關鏈結
· 雲南省富源縣發展循環經濟 將煤礦瓦斯變成電能
· 循環經濟使我國銅都“三大污染源”變成滾滾財源
· 江蘇省投入1億元設立專項資金髮展節能循環經濟
· 曾培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 構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貴陽做垃圾産業文章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