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12日電(記者 蔡國兆、季明)高速發展的長三角製造業正面臨潛在的危機。一項針對長三角製造業的抽樣調查表明,生産最終産品的企業達到70%以上。這個數據意味著,長三角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舊徘徊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專家認為,長三角地區必須通過發展思路的戰略性調整,迅速改變這種狀況。
代工型製造業危機初現
2007年六七月間,長三角製造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局。7月1日,國家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長三角不少地方的支柱産業損失巨大。“仙居的支柱産業可以説是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當地外經貿局的有關人士這樣説。作為浙東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浙江仙居去年經濟總量達60多億元,其中70%來自工藝美術、醫藥化工行業的出口貿易。在此次調整中,這兩個行業的退稅率大致降了6個百分點。
而在此前,長三角一個具有指標性意義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出現了某種“衰退”跡象。這個開發區第一季度完成進出口總額增幅同比回落20.71個百分點。一位熟悉情況的開發區工作人員説,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區內企業在經歷高速增長後進入平臺期,二是部分企業出現生産能力外移。
一系列情況表明,長三角製造業困局正逐漸顯現。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指出,近年來,長三角地區許多以高度專業化和價格競爭為利器的産業集群已經進入低谷和調整期,有的産業集群甚至難以為繼。
局面緣何至此?有關專家認為,這與長三角製造業的內部構造密切相關。復旦大學、香港大學不久前公佈的抽樣調查顯示,長三角製造業企業生産方式分佈情況不容樂觀,其中純粹的OEM(原始設備製造)企業只佔22.3%,ODM(原始設計製造)企業也只有18.3%。
這種“代工型”為主的生産方式帶來了長三角製造業的繁榮,也帶來了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劉志彪提出,當長三角地區把自己定位於專業化生産勞動密集産品時,並不能排斥其他初級要素密集的經濟體也加入競爭(如印度、越南等)。而長三角的商務成本不斷上升、産業升級因種種原因出現滯後時,再繼續把競爭優勢集聚于原來的初級要素,可能非但難以實現出口收入的持續增加,反而會陷入“貧困化增長”的不良格局。
産業升級的“外資依賴路徑”
成本優勢不可能長久。對於這一點,長三角各地政府、企業已經有了充分“理論認識”,也試圖從産業升級方面入手解決問題。但由於路徑存在問題,成效並不顯著。
在長三角産業升級的努力中,存在著技術進步的外資依賴狀況。以浙江為例,全省有製造業集群近千個,但這些産業集群中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的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R&D)支出佔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45%,低於全國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水平0.61%,更不用説發達國家3%的高比例。
浙江省統計局新近發佈的一份調研報告披露,浙江省製造業企業的鉅額投資,主要用於擴大再生産;新産品的技術來源大多采取“拿來主義”的模倣手段。
這種模倣顯然支撐不了長三角製造業的未來。浙江的模具業曾經被日本企業納入全球産業鏈,並在生産過程中進行了一定的技術轉移。但就在當地企業決定進軍高端市場時,卻遭到日本企業的“圍追堵截”,對其進行設計封鎖、技術封鎖,甚至市場封鎖。
在長三角,大量本土企業試圖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獲取技術升級、産業升級的機會。但實踐證明,這種産業進步的“外資依賴路徑”並不成功。不少研究區域經濟的專家指出,如果在産業升級上把所有希望都寄託于外資的技術溢出,長三角將被長期鎖定在全球産業鏈的低端。
結構調整的著力點亟待調整
但是,在全球化的競爭體系中,産業結構升級又離不開外資的參與。一些專家建議,長三角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另一方面要營造産業配置方面的優勢,“逼迫”外資加入、參與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2003年以來,上海嘉定工業區從單純招商引資轉向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投資20億元人民幣,將工業區北部的定位調整為以工業設計為核心,形成國家留學人員嘉定創業園、中科高科技園區、上海大學國家産業園、復旦復華國家軟體園等高科技園區等高端服務平臺,不僅創造了6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還為招商引資創造了現代服務業的軟環境。今年頭三個月工業區引進外資投資總額2.86億美元,其中,投資總額超過1000萬美元、科技含量高、符合産業導向的新項目13個。
嘉定工業區黨工委書記鬱建華説,現代服務業是製造業增長的牽引器。生産性服務業配套體系不完善,先進製造業的根基不會穩固。市場和成本優勢固然可以吸引跨國資本的産業鏈低端環節,但要防止産能轉移,激發跨國資本就地實施産業升級,則要依靠生産性服務業的比較優勢。
上海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也從産業發展看到了生産性服務的需求和機遇,在上海率先啟動漕河涇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營造總部經濟、研發設計、創新孵化、綜合服務四大平臺。區內的跨國公司朗訊科技近兩年剝離了幾乎全部生産性部門,僅保留了貝爾實驗室、朗訊科技和朗訊CDMA。由於良好的生産性服務環境,不僅這三大“頭腦”留在了區內,分離出去的生産部門還為漕河涇引進了三個全球500強的製造商。
歷史經驗表明,發達國家之所以能佔據全球價值鏈的頂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不斷投入現代服務業所內含的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使整體産業結構不斷向“軟化”趨勢調整。長三角經濟戰略的調整,也必須儘快加入全球價值鏈的方式,從走“低道路”轉向走“高道路”,改變路徑依賴,大力加強對生産者服務業的投入。
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長三角16個城市的第三産業佔GDP比重為41.1%,且生産性服務業嚴重短缺,而大部分地方政府的産業結構升級著力點仍停留在第二産業的內部。專家認為,這才是長三角製造業更大的危機所在。“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這一任務對長三角尤為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