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自治區外貿:發展口岸經濟 興邊興區富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7日電(記者任會斌、柴海亮)坐在寬敞、現代化的辦公室內,王澤軍頗為感慨。上世紀90年代初,他懷揣3000元錢,隻身從農村來到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滿洲裏做商貿、當俄語翻譯……10多年裏飽經創業艱辛。

    如今,他已是滿洲裏市一家著名企業的總經理。“是口岸經濟發展成就了我。”王澤軍説。

    如他所説,近年來內蒙古迅速發展的口岸經濟,為眾多客商以及邊疆地區及其居民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達4221公里,橫亙在祖國的北疆。依託優越的地理條件,內蒙古以口岸帶動開放,昔日荒寂的邊疆眼下已成為發展的熱土。

    據內蒙古商務廳口岸辦副主任劉松介紹,內蒙古現有邊貿口岸18個,其中滿洲裏口岸為我國最大的鐵路口岸。目前,內蒙古與蒙古國、俄羅斯的經貿合作已涉及建築、蔬菜種植、電力、礦産開發、養殖、絨毛、紡織、食品、小商品等行業。2006年,內蒙古的口岸貨運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大關,達到3025萬噸,同比增長12%。

    蓬勃發展的口岸貿易,為內蒙古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2006年內蒙古對蒙古國、俄羅斯的貿易額已分別達到5.8億美元和22.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7.9%、30.5%。內蒙古的外貿進出口總額也已從1978年的0.16億美元增至59.47億美元。

    作為我國最大的鐵路口岸,滿洲裏口岸去年過貨量已達2171萬噸,增長24%,出入境人員累計約169萬人次。眼下,滿洲裏樓房林立,每天在滿洲裏生活、工作、旅遊的俄羅斯、蒙古國人在1萬左右。與2000年相比,“十五”末期滿洲裏的經濟規模增長了4倍,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

    與蒙古國接壤的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原本是牧業旗,近幾年來,這裡逐漸成了蒙古國的“菜籃子”。如今,僅有500多戶人的呼倫辦事處擁有溫室600多座,每年向蒙古國出口蔬菜5萬多噸。

    呼倫辦事處牧民趙玉春種了4個蔬菜大棚和30畝菜地,蔬菜大部分出口,年收入超過4萬元。當地500余戶牧民像趙玉春一樣靠種植蔬菜出口走上了致富路。“祖祖輩輩放牧,沒想到靠種菜過上了好日子。”趙玉春説。

    隨著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口岸過貨能力不足的問題正日益凸顯。劉松舉例説,2006年,滿洲裏口岸過貨量已達2171萬噸,但目前滿洲裏口岸每年實際過貨能力僅為2000萬噸,貿易效率大受影響。

    為改善口岸過貨能力,近年來,內蒙古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邊貿口岸擴能。總投資2650萬元的滿洲裏公路口岸二期續建工程自去年啟動以來,目前口岸封閉場區擴建工程已經完工,貨運區報關及聯合辦公大樓工程也已接近完工。到今年10月,總投資3.3億元的滿洲裏西郊機場擴建工程將竣工投入使用。投資達20.4億元的濱洲鐵路海(海拉爾)滿(滿洲裏)段復線及滿洲裏鐵路口岸再擴能工程也已在加緊實施,預計今年底將投入使用。

    除滿洲裏口岸外,近幾年來內蒙古還投資建設了其他邊貿口岸,並計劃新開放邊貿口岸10多處,以進一步擴大與蒙古國、俄羅斯的貿易規模。

    劉松説,內蒙古與蒙古國、俄羅斯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非常大。近幾年內蒙古已出臺了資金補助、信貸貼息等扶持政策,鼓勵進一步擴大與蒙古國、俄羅斯的社會經濟交流與合作,以更多地實現互惠互利。

 
 
 相關鏈結
· 民族區域自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 首屆中國海拉爾中俄蒙三國國際青年藝術節閉幕
· 內蒙古以風光和文化展現魅力 旅遊業收入達280億
· 內蒙古首家世界地質公園開園在即
· 內蒙古:快速崛起和生態保護使其呈現多重魅力
· 內蒙古:條條大路通草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