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黃華華
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工作。特別是近年來,我省(廣東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中央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大力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努力建設創新型廣東,有力地推動了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從總體上看,我省(廣東省)的科技工作卓有成效,走在了全國前列,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到2006年,我省(廣東省)科技綜合實力繼續位居全國第三,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高新技術産品産值達15548億元,佔全省工業總産值的25%;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總值達1020億美元,佔全省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35%,約佔全國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40%,繼續位居全國第一;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12年名列全國第一,發明專利申請量也已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我省(廣東省)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的改革發展,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3.7%。2006年全省生産總值達到26204億元,比上年增長14.6%,佔全國的1/8。人均生産總值達3509美元。來源於廣東的財稅總收入突破5000億元,達5117億元,約佔全國的1/7。進出口總額達5272億美元,約佔全國的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
這表明,我省(廣東省)的科技經濟綜合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已經站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雖然我省(廣東省)的自主創新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構建和諧廣東的形勢任務相比,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主要是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有效供給不足,科技創新模倣跟蹤多而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和産品少,特別是仍有很大部分産業屬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源依賴型産業,其技術含量低、産品附加值低,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與此同時,科技人力資源短缺,自主創新“領軍人物”偏少,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組織重大科技創新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嚴重不足。高新技術産業比重仍然不大,科技投入偏低,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環境有待完善。凡此種種,嚴重制約了我省(廣東省)産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已經成為我省(廣東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最大瓶頸。
我省(廣東省)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科技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切實把自主創新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按照“圍繞一個核心,實現三大突破,抓好六項工作”的總體要求,突出重點,紮實工作,著力把廣東打造成為科技人才和成果的集散地、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基地、科技創新和創業的沃土,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廣東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建設創新型廣東。
圍繞一個核心,就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為科技工作的核心。要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新時期科技工作的靈魂和主線,按照重點突破、帶動全局、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為依託,將科技創新內化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與提高産業國際競爭力高度統一起來,創造性地開展科技工作。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實現三大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創新機制、自主創新環境和自主創新成效三個方面實現科技工作的新突破。要在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推進産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現科技資源共享等方面突破機制體制障礙,建立健全具有廣東自身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激活全社會的自主創新潛力。要在科技投融資、政府採購和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突破政策瓶頸,優化完善自主創新環境,使廣東成為科技創新和創業的熱土。要在廣東支柱産業、新興産業和社會發展領域等方面突破重大技術難題,加快形成顯示度高、帶動性強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引領和支撐廣東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抓好六項工作。一是省部産學研結合。6月27日,教育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聯合召開了省部産學研結合工作會議,在國內外産生了良好反響,為我省(廣東省)産學研結合和自主創新工作營造了良好環境。要進一步加強我省(廣東省)和部屬高校的聯絡,拓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對接協商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策體系,建立長效合作機制。要切實抓好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要加快組建和發展産學研戰略聯盟,組織實施産學研聯合攻關的重大項目,解決我省(廣東省)産業和企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和公共技術,提高産業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選擇正確的創新方式,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取得創新實效的關鍵。自主創新不是“自我創新”。自主創新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在世界先進技術基礎上搞創新,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科技高峰。要引導企業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大幅增加資金和人才投入,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在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的合作。政府要採取措施,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強對國內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減少重復引進,增加二次開發投入,降低技術對外依存度。要以開發重點産品和發展新興産業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大力推動現有先進技術的集成創新。要結合我省(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聯合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引導作用,在若干重點領域發現和支持原始性創新項目,增強自主創新後勁。
三是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自主創新不可能面面俱到,包羅萬象。要圍繞我省(廣東省)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選準核心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的重大課題,整合資源,集中力量,突破重點,帶動全局。一方面要瞄準新興産業的核心和關鍵技術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和産業化專項,獲取自主技術和技術標準,重點包括電子信息、機械裝備、新材料、生物技術、創意産業等重大科技專項。另一方面要瞄準我省(廣東省)支柱産業的技術瓶頸組織重大科技攻關,攻克一批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帶動支柱産業上臺階,提高支柱産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和傳統産業改造。要重點推動高新技術産業從量到質、從大到強的轉變。要推動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二次創業”,使高新區從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轉向注重科技創新和孵化環境建設,從關注招商引資項目轉向關注自主創新項目,從追求産值和規模轉向追求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加快推進專業鎮建設,提升專業鎮産業競爭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強國家級和省級特色産業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産業分工體系,增強産業配套能力,發展創新集群。要廣泛應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重點抓好專業鎮技術創新、製造業信息化、中藥現代化和服務業科技創新等工作,全面提升三次産業技術水平。
五是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我們搞自主創新,不能為創新而創新,一定要將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緊緊抓住科技成果轉化這個“牛鼻子”,迅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轉化為企業競爭力。反過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産業化,又能夠為自主創新提供更充裕的資金支持,提出更前沿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從而形成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自主創新局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關鍵在於抓住大項目、建設大基地、開展大協作。要依託科技園區、企業孵化器和骨幹企業,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基地。要發揮廣東産業規模大、配套條件好的優勢,鼓勵相關企業加強協作,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形成新産品和新産業。努力使廣東成為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地區之一。
六是自主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只有大規模推廣應用,其經濟社會效益才能充分釋放出來。要充分利用好市場機制,大力推進科技仲介服務平臺建設,集中力量建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技術成果交易平臺和社會化人才服務平臺,提高科技公共服務能力。要注重發揮政府組織和全社會參與的作用,力爭最大程度地將科技成果應用到各個行業和各個地區。要面向我省(廣東省)工業化的巨大技術需求,採取網絡化、集約化的推廣應用模式,建立和完善全省性的科技成果推廣網絡,源源不斷地推廣應用大批科技成果,特別是要重點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新産品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周強:依靠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在株洲南車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考察。記者 劉尚文 攝
8月7日,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冒著酷暑,率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株洲市委書記肖雅瑜、代市長陳君文陪同下,深入株洲企業生産一線專題調研。周強指出,要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加快體制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支持旗艦式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大力推進湖南省新型工業化。
經濟形勢述評:工業結構積極調整自主創新動力增強
自主創新動力增強
今年以來,國家不斷改善政策環境,增加財政投入,對自主創新的激勵和支持進一步加強。
我國首部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規劃發佈實施,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出了重點部署。54項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實施細則相繼出臺,並正在加快落實。研發投入經費稅前抵扣、研發設備稅收減免和加速折舊等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激發了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活力。集成電路與軟體、生物等重點産業政策,促進了我國戰略高技術産業的自主發展。
第三屆全國省級高新區工作研討會在廣東隆重舉行
為加快推進省級高新區科技創新和交流合作,2007年7月25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協會主辦,廣東東莞松山湖科技産業園區、東莞市科學技術局承辦的第三屆全國省級高新區工作研討會在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科技産業園區隆重舉行。
中國科學院政策研究所王勝光教授作了創新集群和産業聯盟的報告,東莞松山湖科技産業園區、山東濟寧高新區、湖南湘潭高新區、江蘇武進高新區等4家高新區分別在大會上作了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