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大洋一號"深海考察船首次訪港 科考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大洋一號”深海考察船首次訪問香港

    新華社香港8月10日電(記者李薇薇 孫浩)10日10時45分許,在雄壯的軍樂聲和熱烈的歡呼聲中,一艘白色巨輪緩緩駛入香港維多利亞港。剛剛完成第19航次考察任務的“大洋一號”深海考察船,在返航途中應香港科技大學之邀訪問香港。這也是國家遠洋深海考察船首次在香港停靠。

    “大洋一號”打出橫幅“向香港市民問好”,全體科學家和船員冒雨在甲板上列隊向前來歡迎的人群揮手致意。數十名香港青少年揮舞著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齊聲高呼“熱烈歡迎”。

    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鄭坤生、香港特區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等出席了在碼頭舉行的歡迎儀式。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在歡迎詞中表示,作為中國最先進的深海考察船,“大洋一號”此次訪港並對香港公眾開放,市民反響非常熱烈,“報名上船的人數第一天就已超出預定名額10倍,反映出香港市民很渴望了解我們國家在深海考察方面的驕人之處。”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在歡迎儀式上表示,此次“大洋一號”訪港,不但令香港市民有機會親身了解祖國在深海考察方面的突破性成就,更能加強香港與內地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大洋協會理事王飛在致辭中説,“大洋一號”在此次考察中首次在超慢速擴張洋中脊上取到了多金屬硫化物樣品,並拍下了海底煙囪和硫化物照片,引起了國際海洋科技界的廣泛關注,希望“大洋一號”的此次訪港能夠通過豐富的活動進一步推動內地和香港的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

    “大洋一號”船長甄松剛説:“剛剛圓滿完成的19航次大洋考察是一次探索之旅、發現之旅,歷時200多天,橫跨印度洋、太平洋,航程近3500海裏,克服了難以計數的困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在西南印度洋熱液硫化物考察領域取得了重大發現。”

    5600噸級的“大洋一號”不僅是目前中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學考察船之一,它配備了最先進的導航定位通訊系統和科考設備,並具備無限海區航行能力和多學科綜合研究工作條件。

    中國大洋科考第19航次取得重要發現

    新華社香港8月10日電(記者李薇薇 孫浩)記者從10日首次訪問香港的中國“大洋一號”深海考察船上獲悉,這艘船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大洋科考第19航次任務中,在水深2800米的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發現了新的海底熱液活動區,標誌著中國已躍入世界上發現洋中脊海底熱液活動區的少數先進國家行列。

    據19航次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印度洋中脊發現新的海底熱液活動區(黑煙囪),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超慢速擴張洋中脊發現海底熱液活動區並“捕獲”到樣品,證實了在超慢速擴張洋中脊上也存在熱液活動區的推斷。

    據了解,當地時間3月1日早上,經中美合作由美方提供的水下機器人潛航到2800米水深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上,在離海底5米的高度經過10多個小時的連續拍攝後浮出水面。圖像清晰地顯示了海底正在冒著黑煙的“黑煙囪”,褐色的混濁液體從海底不斷噴涌出來,科考船隨即鎖定了這一區域。當日下午,考察隊員們使用中國自主研製的電視抓鬥進行了二次取樣,抓取到了珍貴的煙囪體樣品、生物樣品以及大量的塊狀硫化物,並在取得的樣品上發現了附著的生物個體。

    海底熱液是20世紀海洋地質學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是當今國際上科學研究的前沿。由於洋中脊等處的岩漿活動,海水通過裂隙滲入地殼,被熔岩或圍岩加熱後富含金屬元素的高溫熱液沿裂隙上升與周圍冷海水混合,形成黑煙囪,硫化物沉澱到煙囪和附近的海底,多金屬元素也在此富集。同時,巨大的熱通量、與生命起源有關的海底熱液生物等科學問題,也使熱液活動區成了科學研究的天然海底實驗室。

    這次發現對中國國際海底資源研究與開發的意義非常重大,不僅實現了中國由單一考察區域(太平洋)向三大洋的轉變,而且實現了由單一資源調查(多金屬結核)向多種資源調查和資源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綜合科學考察的戰略性轉變。

 
 
 相關鏈結
· 大洋一號完成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 曾培炎祝賀
· “大洋一號”深海考察船訪港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