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防科工委就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等問題與公眾交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7日   來源:人民日報

    繞月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已正式轉入發射實施階段。為使公眾更好地了解“嫦娥工程”,8月16日上午,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負責人以及有關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就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和風險分析等方面的問題與廣大公眾進行在線交流。

    繞月探測將有很多“第一次”:為月球拍攝三維立體照片,探測全月球表面的月壤厚度等。

    問:與其他國家以往開展的月球探測相比,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的創新在哪?

    李春來(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與其他國家以往的月球探測相比,我們的探測工作在他們的基礎上,既有必要的重復性、確認性的探測內容,更有我們獨有的、創新性的科學目標和探測內容。

    我們將第一次對月球表面進行全月面三維立體照相,這對月球表面形貌、地質構造、撞擊坑等研究有重大意義;我們計劃探測月球表面14種元素的含量和分佈,為月球的開發和資源利用奠定基礎;我們也將第一次探測全月球表面的月壤的厚度,用於研究月球表面風化歷史和調查氦3資源。這也將是我們國家第一次獲得7萬公里以外地月空間環境的第一手原始資料。

    郝希凡(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這次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科學家和工程師自主提出的科學目標和工程目標。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首先要突破以往地球軌道的限制,飛向月球。具體地説,我們解決了月球環境、奔月軌道、遠距離測控等工程技術問題,這些東西包含了我國工程技術人員的許多創新工作,所有科學儀器設備也都是我們自己研製的。

    同時,在科學探測上面,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四項科學目標(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空間環境),與美俄的探測相比,既有相似的內容,也有創新的工作,符合當前國際上月球探測的主流。

    月球探測是“高風險任務”,我們已從多方面著手來降低風險。

    問:探月活動的成功率如何?

    郝希凡:到目前為止,人類共發射月球探測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為48%。

    問:那我國的探月工程的風險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孫澤洲(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副總設計師):航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月球探測任務更是高風險的任務,國外探月計劃成敗的統計可以證明這一點。

    從衛星系統分析,主要的風險是環月前衛星9—10次的變軌是否能準時、精確地完成。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第三次近地點和第一次近月點變軌,此兩次變軌均具有短暫性和唯一性的特點。我們已從方案設計、産品質量控制、試驗驗證、預案制定等多方面著手,來降低風險。

    郝希凡:我國的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第一次飛離地球對地外星體進行探測。我們的衛星技術源自於地球衛星,它需要在月球環境下進行考驗;我們的測控技術以前只執行過40000公里以內的任務,而到月球有38萬公里的距離,其中有許多我們還不了解的因素,這些都存在技術風險。

    我們第一次去月球,最大的困難就是對月球環境缺乏深刻的、第一手的認識。希望嫦娥一號的成功運行,能夠掌握第一手資料,為後期工程奠定良好基礎。

    問:對嫦娥一號的發射來説,風險在哪些方面?

    金志強(長征三號甲火箭副總設計師):我國長三甲火箭目前的發射成功率是100%,但並不能説發射就沒有風險。火箭的發射次數還不夠多,長三甲火箭從1994年首飛至今只發射了14次。從設計的角度,長三甲火箭設計的飛行可靠性指標是0.95,所以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講,不可能確保每一次發射都成功。

    從射前準備來説,存在發射中止的風險,比如天氣因素的影響。長三甲火箭要求産品絕熱性能要好,如果加注過程中或射前出現管路或連接器泄漏、凍住等問題,將可能導致中止發射,再次組織發射至少在3天后,可能錯過嫦娥衛星的發射窗口。

    火箭從準備點火、起飛到星箭分離的20多分鐘的飛行過程中有50多個重要的飛行動作或關鍵環節,這些環節如果出現問題將可能導致發射失敗。

    問: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採取了哪些措施?

    金志強:對這些環節的産品,有的採取了冗余辦法,有的在地面加嚴了測試檢查。同時,這些動作和環節都經過了以前成功飛行的考驗。但是,一次成功不等於次次成功,所以説風險依然是存在的,只是要盡可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各國的探月計劃各有特色;我國探月是完全和平利用太空的工程。

    問:除了我國,日本、印度、德國也公佈了探月計劃,如何看待這些計劃呢?

    郝希凡:應當説,各國的月球探測計劃既有共同點,又各有特色。

    首先,在新一輪月球探測高潮中,各國都選擇繞月探測作為第一步。

    第二,中國、日本、印度、德國這些首次開展月球探測的國家,公佈的規劃有著驚人的相似,幾乎都是走“繞”、“落”、“回”的路線。

    第三,中國、日本、印度、德國開展首次繞月探測的科學目標基本一致,都包含了繪製月球全圖、月球資源調查、地月環境探測等主要目標。

    第四,這些國家開展月球探測活動的最終目標有所不同。根據這種不同,可以將目前開展月球探測的國家劃分成兩個集團。第一個集團是美、俄和歐空局,他們都明確地將載人登月、建立有人長期駐紮的月球基地作為目標。第二個集團是日本、印度、德國和我國等首次開展月球探測的國家,這些國家處於月球探測的起步階段,積累經驗、發展技術是首要目標。

    第五,首次探月的各國基本目標相似,但又各有創意,體現出了各國科學家的想象力。我們的嫦娥一號將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微波的方法探測月壤特性;日本的SELENE—1探測器攜帶了2個子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探測月球背面的重力場;而印度在探測器小型化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我國的月球探測是科學探測項目,是完全和平利用太空的工程,沒有任何軍事用途,也不直接與其他國家爭奪任何利益。(廖文根) 

    什麼是“嫦娥工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工程,也是我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目前已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産品研製和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系統的建設。8月10日,經繞月探測工程第五次領導小組會議批准,工程轉入發射實施階段,年內擇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相關鏈結
· 發射基地已經做好執行嫦娥一號衛星發射任務的準備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