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 人民日報8月24日評論員文章
加強“三農”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 三談認清形勢 振奮精神
圖為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島拉板村的噴灌設施在灌溉玉米(7月3日攝)。上半年我國農業生産亮點頻現。全國夏糧産量達11534萬噸,增産146萬噸,是自1985年以來我國首次連續第四年夏糧豐收。全國畜牧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鄉鎮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農墾經濟産值同比增長11.6%。同時,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鄉村道路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保障有所加強,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呈現良好的勢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紮實穩步推進。新華社發
中國農村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和嶄新的變化。農業生産方式向現代化邁進,農民生活不斷改善,農村經濟社會欣欣向榮。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正在成為億萬農民的自覺行動,成為廣闊原野上新的希望。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著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確立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全黨全國工作的首位,不斷加大支農惠農力度,農業基礎地位在宏觀調控中得到鞏固和加強。近年來,中央連續發出4個1號文件,著力發展糧食生産,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發展現代農業,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
真情暖民心。“多予少取放活”是貫穿中央“三農”工作的一條紅線。2004年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逐年得到加強和完善,反哺“三農”,真金白銀,農民得到的實惠不折不扣。目前,農民不僅徹底告別了農牧業稅,還享受種糧補貼、良種補貼、以及購置農機具、農業生産資料綜合補貼等。補貼條目逐年增多,補貼力度逐年加大。與此同時,農村綜合改革、農村金融改革、農産品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和細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
圖為一輛運輸水果的卡車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的通村公路上行駛(7月9日攝)。新華社發
好政策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近年來,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糧食生産創造了連續三年增産、夏糧連續四年增産的歷史性好局面。農業各行業平穩發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農民收入連續三年增幅超過6%,預計2007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3.3%,增速同比高1.4個百分點,為1995年以來同期增長最快。
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推進。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政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覆蓋全國半數以上農村,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越來越多的農民獲得更多的培訓機會。農村環境日益改善。農村沼氣進入加快普及階段,到2006年底,全國農村戶用沼氣達到2260萬戶左右。家居取暖清潔化,資源利用節約化,農業生産無害化,農家小院更加亮麗。
“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圍繞這個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更可喜的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中,一代社會主義新農民茁壯成長。他們正在告別落後、封閉、貧窮,奔向進步、文明、富裕,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創造著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書寫著中國農民歷史的新篇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帶給億萬農民以最大最多的實惠,將億萬農民的心,緊緊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
圖為工作人員管玲(左一)在寧夏永寧縣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報銷點向農民介紹異地住院本地報銷的新政策(3月24日攝)。新華社發
由於我國農村人口多,農業基礎薄弱,發展長期落後,建設新農村必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三農”發展中許多薄弱環節有待進一步加強,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三農”工作來之不易的好局面,更加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三農”工作的實踐,切實擔負起歷史重任。
中國農村的改革,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蓬勃發展,必將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輝煌成就: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穩步推進
上半年我國農業生産亮點頻現。全國夏糧産量達11534萬噸,增産146萬噸,是自1985年以來我國首次連續第四年夏糧豐收。同時,全國畜牧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鄉鎮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農墾經濟産值同比增長11.6%。尤其可喜的是,農民現金收入增速加快。
讓支農的陽光更燦爛——公共財政扶持"三農"綜述
前些日子,記者回河北衡水老家探親,發現原來有幾塊幾近荒蕪的田地如今卻長滿了小麥。鄉親們説,這幾塊地早就不荒了!這原本是外出打工村民的承包地,前些年因為種地無利可圖,他們無心經營,敷衍了事。如今,農業稅全免,還有好多補貼,不少人又操持起了老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