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自然保護區建設日趨合理 生態與經濟追求雙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27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保護區建設日趨合理

    80多歲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教授張榮祖從1950年起就在地理研究所工作,見證了自然保護區從無到有、從起步摸索到步入成熟的全部歷程。他説,由於早期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都是搶救性的,所以缺乏系統性理論的指導和科學的規劃。這是世界範圍內的普遍情況。

    “能説明一個國家自然保護區建設情況的不僅僅是數量和面積,更重要的還有分佈的合理性,所保護物種的典型性等等。”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處長陶思明介紹説,“現在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雖然達到了一定規模,但由於早期是無序建立,所以産生了一些與自然規律不符合的情況。今後的建設和管理應該更多的考慮實際情況。”

    張榮祖目前與同事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中國自然保護區區劃系統研究——分佈格局與區域差異》正是理論體系建設方面的一個代表。該項目將從宏觀上對中國自然保護區的分佈格局及其區域差異進行分析,從而對不同的自然保護區建設提出建議。

    ●生態與經濟追求雙贏

人們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觀賞丹頂鶴。王雲龍 攝

    目前,西部12省區市的保護區佔了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83.11%,而根據我國國土四類主體功能區劃分,自然保護區屬於禁止開發區域。如何在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環境和經濟的雙贏是一個大問題。

    為此,國家採取了生態移民、生態補償等多項措施。僅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一項,6年間中央財政的投入就超過了100億元。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最終實現生態系統的協調。”張榮祖介紹了生態學家馬世駿的“人地生態系統”理念。現在的自然保護區,通常架設圍欄或設崗巡邏,似乎與人形成對立,非保護區域則以“圍攻”之勢環伺周邊。這並不是設立自然保護區的初衷。而“人地生態系統”則是要求達到人地共榮的狀態,所有人為的界限都應消除,從而達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協調發展。

    “如果生態環境能夠協調,不僅自然災害會大大減少,生態服務功能也會充分發揮。”陶思明介紹説,有些自然保護區建在山頂,區內生態協調,水源豐沛,水流順山而下,灌溉農田,山下連年豐收。這就是生態服務功能的最好説明。

    ●國際合作成績顯著

    地球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建設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局部的變化可能就會影響到全球的環境,所以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國際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據陶思明介紹,中國在開展自然保護區的國際合作方面相當活躍。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湖南長沙啟動“攜手保護生命之河——長江”項目,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的信息顯示,在西洞庭湖項目示範區,農民戶均年收入從1999年水災後的2000多元增加到2006年的1.2萬多元。

    國家林業局2000年與全球環境基金會(GEF)開展了濕地保護項目,項目第二階段計劃將於今年11月底結束。除了項目合作,國內外具有相同物種的一些保護區還建立了姊妹保護區關係,進行人員交流,共同研究以開闊視野。比如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濱海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新西蘭米蘭達締結姊妹保護區,共同對遷徙線路上的鳥類進行研究和保護。此外,我國還與鄰國合作建立保護區,呼倫貝爾的達烏爾地區就是中國與俄羅斯、蒙古共同的自然保護區。(李佳 楊妮)

 
 
 相關鏈結
· 截至06年底我國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國土面積15.16%
· 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方田鼠肆虐成災
·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人工增雨工程"概算投資1.6億
· 廣西建自然保護區59個 發揮"天然綠色水庫"作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