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9月23日電(記者韓冰、徐亮)金秋時節,地處深山的河南省南召縣東花園村文化廣場,一年一度的“文明之星”評選活動結果揭曉。評選出的致富能手、好媳婦、好公婆等模範戴上了紅花,他們的彩照被貼在文化長廊最顯眼處,村民們流露出羨慕的目光。
這是這個山區縣“百里文明長廊”文明創評的一個掠影。位於伏牛山南麓的南召是河南省深山縣和國家重點扶持縣之一。近年來,南召縣把培育鄉風文明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工程, 把農村基層文化陣地“搬”到了廣大群眾中間,把新文化、新觀念“種”到了廣大農村,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送”到了群眾的家門口,把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引”到了農民家裏,既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培育了鄉風文明,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用群眾身邊的道德楷模引領農村社會風尚。南召縣在農村廣泛開展以評選文明家庭、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婦等為內容的“文明之星”評選活動。他們以行政村為單元,採取“公推公選”或“海選”的方法,讓群眾投票評選自己心目中的“文明人”。
經公選被評為全鄉好媳婦的南召縣太廟鄉羅溝村村民付主平,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侍奉癱瘓在床的公公,10餘年從未嫌棄,直到老人過世。婆婆在她的照料下,今年93歲了仍身體健朗。在她的帶動下,村裏婦女人人爭當孝敬公婆的好媳婦。據統計,全縣每年評出文明家庭2500余戶,好媳婦、好公婆8000多人,致富狀元3000人。
眼下,為鄉鄰婚喪嫁娶“湊份子”而出現的“人情債”,成為當前農村群眾的一大經濟負擔。崔莊鄉馬良村紅白理事會成立後,採取新事新辦、新事儉辦,出面置辦一切事務,既減輕了群眾負擔,又實現了移風易俗。經過逐步完善發展,南召縣普遍建立了村民議事會、禁賭協會、計生協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形成了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道德教育長效機制。
他們還通過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培育文化中心戶、組織文化活動等,使農民群眾進一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素養。 縣鄉建起了圖書館、電影院、博物館、體育場、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鄉鎮全部建起了宣傳文化站,全縣80%的村建有文化活動室及體育活動場地,全縣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78%,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這個縣還通過民辦公助、集體扶持、個體經營的靈活機制,把農村散兵遊勇式的民間藝人,“整編”組成文藝團體,由文化部門參與指導節目創編,為群眾培養起一支永駐鄉間的文藝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