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黎雲)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名叫萬戶的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點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這位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航天事業實踐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後,月球上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僅僅是幻想
在古老傳説和科幻小説中,金色的月球,是誘惑人類的迷宮,是賜予人類力量的天堂。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首先從舉頭望明月時的翩翩浮想開始。嫦娥奔月、吳剛折桂……不但中國有許多關於月亮的美妙傳説,西方人也同樣對夜空中的這個銀盤充滿了想像。
在英國中世紀小説《月中人》中,作者描述了這樣一個月亮:那裏沒有絕望,沒有動亂,也沒有戰爭;月球上的居民們講著音樂一般的語言,有著和地球人相似的長相,只是頭要大一些,這使得月球居民比地球人更加聰明……
而在1865年法國出版的科幻小説《從地球到月球》中,想像力豐富的作者正確地預言了火箭發射、失重、變軌飛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動中的基本情況,同後來航天科學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著驚人的相似。
“許多早期的火箭和航天專家,都是帶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開始最初的月球探索的。”中國衛星專家、中科院院士葉培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評價。
人類第一個系統觀測月球的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徑不到3厘米的自製望遠鏡,瞄準了月球。儘管非常不清晰,伽利略仍然發現,月球並不像當時的天文家宣稱的那樣光滑,“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樣的圓滑”,而是一個凹凸不平的球體。
伽利略的研究不僅顛覆了很多人類已知的“成果”,也顛覆了一些宗教的教義——他的研究不但沒有得到承認,反而遭到了當時主流學者的反對。
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零距離觸摸月球的腳步,緩慢而艱難。
不僅僅是誘惑
月球對於人類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從1958年美國和蘇聯啟動探月計劃開始,世界發達國家和航天大國都先後開展了多種類型的深空探測活動。
葉培建院士介紹説,截至目前,全世界進行過月球探測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俄羅斯(前蘇聯)、歐洲和日本,已經開展的月球探測活動123次,其中美國56次、俄羅斯64次,日本兩次,歐洲一次。
“很多人關心,搞月球探測活動幹什麼?簡單地説,就是因為我們在地面上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很多問題回答不了。”葉培建院士説。在他看來,月球的探測能力,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一個國家的深太空探測能力和整體的航天水平。
在近50年的月球探測史上,人類為了這個執著的夢想付出了不菲的代價。“成功率不到50%。”嫦娥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説。美國進行的56次探月試驗,失敗43次,俄羅斯(蘇聯)也有19次失敗的記錄。
在早期探月活動中,高發的火箭故障率是導致探測行動失敗的主要原因,隨著火箭技術的發展和成熟,近年來探月活動的大部分故障主要集中在探測器上。
“既然是科學試驗,失敗在所難免,但失敗不會阻擋人類進軍外太空的腳步,反而成為激勵後人的號角。”欒恩傑説。
1959年,前蘇聯的無人登月器“月球2號”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
5年以後,美國“徘徊者7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上成功硬著陸。
1969年7月20日,人類迎來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奧爾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並留下了人類在外太空的第一個腳印。從1969年開始的3年中,共有12名美國宇航員登上了月球。
在那個年代,美國和前蘇聯都在這場狂熱的登月競賽中,投入了天文數字的資金和設備。當狂熱開始降溫以後,隨即而來的,是長達20多年的沉寂。
直到1994年,美國宇航局再次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環月探測器,重新啟動探月計劃。進入21世紀,日本、印度也加快了進軍月球的步伐。
中國人一路走來
1978年,當一塊1克重的月岩樣品作為美方禮物送到北京後,一分為二,當時43歲的科學家歐陽自遠拿到了0.5克。
“我的研究,就是從那一塊0.5克的月球岩石樣品開始的。”如今,72歲的歐陽自遠成為了中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
早在1962年,中國人就開始了對月球的探索。其中的艱難和曲折,卻很少有人知曉。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研究機構只能收集研究國外公開的數據資料,“非常苦悶。”歐陽自遠説。
由於中國科學家們不懈的堅持,幾十年來,中國形成了一批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基礎研究隊伍,為今天的探月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4年,中國科學家的探月構想正式提出。在將近10年的過程中,圍繞“探月有沒有必要,是否可行”等問題,科學家們進行了反復的論證。
“當然有必要。”葉培建院士在接受採訪時説,在他看來,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總是生活在搖籃中,可見外層空間總有一天會變成人類的第四個生存空間。
“10年中,我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呼籲和説服。”歐陽自遠説,“別人的永遠是別人的,不能因為美國能造汽車,我們就不需要自己的汽車工業。”
2000年10月,時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的欒恩傑在“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宣佈:“在空間探測方面,將實現月球探測……”這是中國高層首次向外界表露了探月的決心。
一個月後,中國政府以航天白皮書的形式錶示要“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2003年,“嫦娥工程”正式上馬。
4年以後,世界的目光匯聚到了中國西昌。在這個有著月亮城之稱的川西小城,“嫦娥奔月”將從傳説成為現實。
“很坦誠地説,探索之路沒有盡頭,後面的困難會有更多,永遠沒有停下來喘氣的時候。”歐陽自遠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