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首次繞月探測意義深遠 航天開始最遠"長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 黃全權)2007年10月24日,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次飛行任務正式實施。

    這是中國對遙遠月球展開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

    在世界和舉國公眾對這一事件的強烈關注中,“嫦娥探月”的意義實際已遠遠超出了工程本身,具有深遠影響。

    一國綜合能力的“嶄新亮相”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以月球探測為起步的深空探測工程,集成了大量的高精尖技術成果,已被公認為一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

  人們不會忘記,從上世紀50年代末至今,人類月球探測的腳步從未停止,無論在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領域,一些國家已經有了很多的收穫和經驗,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中國,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載人航天技術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的腳步從未脫離過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探測月球,是中國科技和經濟社會50餘年不懈地發展、積累的一個必然結果,無疑也是一次嶄新的證明。

  “開展月球探測,對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增強民族凝聚力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説。

  “邁向深空”的航天新階段

  實施探月,對中國航天具有強烈的標誌性意義。

 月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和它本身的環境特點,使它成為人類邁出地球搖籃,走向深空的門檻和試驗場。通過月球探測與實驗項目,人類不但可以學會如何“離開地球家園”,還可以將它作為進入更遙遠空間的“中途島”和轉運站。適時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已成為各國航天活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航天事業持續發展,有所作為、有所創新的重大舉措。

  專家指出,在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將成為我國航天活動一個新的里程碑,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進入向深空發展的新階段。

  “科技帶動效應”影響深遠

  重大工程可以帶來科技發展的重大飛躍,激發國家科技創新能力,這是各國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作為一項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實施月球探測這樣的重點工程將強有力地帶動光學通信和高速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快速發展。

 今天,美國民用和國防工業的許多關鍵技術,都直接來自於對阿波羅技術的消化、優化和二次開發。阿波羅工程産生了3000多種專利技術,很多都直接或間接轉化為生産力,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整個工業體系中。月球探測工程所實現的真正價值往往遠高於工程本身。

  人們注意到,在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項目所實施的時間裏,我國現有的運載能力、衛星技術等已經形成了有效的整合和推動。隨著科學探測的成功實施,必將有力帶動空間天文學等各門學科、科研能力的進步,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與月球資源開發研究的重要一步

  科學研究的視野永遠都是著眼于更長遠的未來。月球上特有的礦産和能源,無論是月表的太陽能,還是月壤中清潔高效的氦-3資源,都有可能對未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産生深遠影響,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開展月球探測,將邁出積極參與月球資源開發研究的重要一步,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中國的貢獻。

  有力推動外空事務和國際航天合作

  月球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資源。1984年,聯合國通過了《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如今,如何保證履行《月球條約》規定的權利、義務及有關權益分享問題,日益成為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

  一些專家表示,我國作為外空委的成員國,適時開展月球探測,取得進展和成果,不僅有利於我國在外空相關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將為推動國際航天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嫦娥”飛天,科學目標明確,蘊含意義深遠。中國邁向月球的這一步,既是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中國航天開始最遠的“長征”

    新華社西昌10月24日電(記者賈永、白瑞雪、李宣良)隨著中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24日傍晚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中國航天開始了歷史上最遠的“長征”。

    按照預定計劃,重量為2.35噸的嫦娥一號衛星將進入距地球38萬公里、距月球200公里的環月軌道。

    此前,中國發射的衛星與地球的距離均在8萬公里以內,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則是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軌道上飛行。

    僅就這一點而言,與曾被媒體稱為“紅色太空新長征”的載人航天飛行相比,嫦娥一號衛星的繞月之旅,無疑是一次更為艱巨的“長征”。

    在進入環月軌道之前,衛星還要經過4次變軌、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動,實際飛行距離超過100萬公里,約需330小時即14天左右的時間。

    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説,探月工程是中國航天事業中的第三個里程碑。

    “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具有了進入太空的能力;2003年神舟五號飛行成功,標誌著我國具有了把人送上太空的能力;嫦娥一號衛星的成功將證明,我們的飛行器能夠離開地球、到別的星球上去進行深空探測。”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趙小津説。

    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是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作為長征三號甲火箭的第15次發射,嫦娥一號衛星的順利升空,又一次延續了這個被稱為“金牌火箭”的型號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長征”,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共同名字。

    “朝天上打的東西應該叫什麼?天高路長,太空任務的艱巨性,似乎只有紅軍長征能夠相比。”回憶起上個世紀60年代為運載火箭命名的過程時,84歲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冬春説,“對於這個名字,大家的意見高度一致。”

    50年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北京南郊成立的幾個月後,10萬大軍開進中國西北的戈壁灘,開始建設第一個導彈發射場。這就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前身。

    曾在長征中率部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營長孫繼先,擔任了這裡的第一任司令員。

    “航天精神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紅軍在長征中那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作風,一直激勵著航天人奮進。”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吳燕生説。

    截至今天,長征系列火箭已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發射場進行了103次發射,成功率約93%。

    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認為,這個成功率為世界一流。

    頗為巧合的是,嫦娥一號衛星升空地西昌所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紅軍長征曾經過的地方。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巧渡金沙江之後進入彝族聚居的川西大涼山地區,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

    今天,“彝海結盟”的雕塑和高高的航天發射架一起,成了西昌的標誌。

    “發射圓滿成功,但嫦娥一號衛星的奔月和繞月之路才剛剛開始。”龍樂豪説,“同樣,實現繞月,只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第一步。”

    根據此前公佈的規劃,中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分步實施:一期工程實現繞月探測,二期工程實現月球軟著陸探測和自動巡視勘察,三期工程實現自動採樣返回。

    這個簡稱為“繞、落、回”的“三步走”計劃,預計將在未來10年左右完成。

    “與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相比,我國在太空活動、科學應用等方面還存在巨大差距。”龍樂豪説,“因此,我們把今日的進展,比作‘萬里長征第一步’。”

 
 
 相關鏈結
· 解放軍氣象水文部門已做好"嫦娥一號"發射前準備
· 國防科工委:繞月工程準備良好 10月下旬有望發射
· 我國載人航天、繞月工程部分應用成果亮相東博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