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甘肅:覺醒後的民勤人開始探索“生態文明”之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蘭州11月25日電(記者 王艷明)作為一個讓國務院總理長期牽掛的地方,民勤縣如何走出生態危機,實現人、沙、水和諧相處,為全社會所共同關注。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對綠洲面積還不到5%的民勤縣來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從領導幹部到普通群眾,覺醒後的民勤人已經開始行動。

    盧小亨:還好“舊賬”不能欠“新賬”

    “生態治理的過程實際上是還賬的過程,欠了賬,就必須得還。”作為民勤縣縣長,生態治理成了盧小亨腦子裏每天想得最多的事,這也是全縣當前最重要的工作。

    在盧小亨看來,民勤人至少欠下了“三筆賬”:生産用水比重大欠了生態用水的賬,人類活動不理性欠了自然的賬,前代人和當代人欠了子孫後代的賬。

    一組數據可以説明這“三筆賬”究竟欠了多少:在民勤縣可利用的水資源中,86%被農業灌溉所用,8%被生活和工業所用,其餘是生態用水;民勤縣地下水開採量已超過地下水承載力的150%,水位每年以0.4米至1米的速度下降;按照水資源承載能力,民勤縣最多能種30萬畝地,而目前耕地至少有120萬畝;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民勤縣生態惡化最嚴重的湖區,已陸續移走3萬多生態貧民,一些村莊已變成廢墟。

    水資源短缺,生態危機四伏,生産結構性矛盾突出,已經成為民勤縣發展的嚴重制約。盧小亨認為,就民勤區域而言,科學用水、調整結構、轉移人口是當前必須要做的工作,只有如此,民勤才有出路。

    還賬,民勤已經在行動。為了節水,今年以來,民勤縣在沙漠前沿已經關閉機井500眼,壓減耕地8.5萬畝;為了科學管水和科學用水,民勤縣已經在所有行政村建立農民用水者協會,正在為所有關閉計劃外的機井安裝智慧化計量設施;為了調整結構助農增收,今年已新建1萬座節水高效溫室大棚;為了提高農民素質,今冬明春,要為7萬農民進行節水為主的農牧業科技培訓;為了給生態恢復讓路,今年已從湖區組織移民700多人,2010年要達到4萬人。

    “還舊賬絕不能欠新賬。”從盧小亨到民勤縣黨政幹部,對此已達成共識。

    今年6月,河南一家企業準備在民勤縣投資兩億元,建一個棉花深加工生産線,這一項目如果能夠上馬,每年可為當地增加稅收3000萬元,相當於民勤縣2006年一般性預算收入的全部。

    如此誘惑,民勤縣最後還是選擇了放棄。“這一項目每年耗水55萬立方米,相當於全縣目前工業用水的1/6,而且還會帶來嚴重的污染,這樣的企業民勤絕對不能要。”盧小亨説。

    沈嘉道:風沙線上種植人沙和諧“試驗田”

    在民勤縣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中,荒漠是主體,綠洲面積還不到5%;在民勤縣408公里的風沙線邊緣,目前還生活著4萬人。如何實現人沙和諧相處,成了當地生態治理中必須要探索的問題。

    沈嘉道,一位普通的村黨支部書記,已經帶領著村民開始在風沙線上默默探索,他們以實際行動表明,民勤生態治理,不光需要科學決策,行政推動,還需要廣大群眾的覺醒和創新。

    “近十年來,沙漠再沒有向前移動,我們不但固住了沙,而且已經向沙漠獲取效益。”

    沈嘉道所説的沙漠是與東湖鎮下潤村6社相鄰不到200米的騰格裏沙漠,向沙漠獲取效益是在沙漠邊緣開闢自己的沙産業,在梭梭根上種植蓯蓉。

    “這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既可以栽梭梭固沙,又可以種蓯蓉增收,而且蓯蓉不澆水,不施肥,是多年生植物,每年都可以挖出來作藥材賣。”沈嘉道説。

    今年62歲的沈嘉道1982年開始在下潤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一場風沙莊稼就沒了,不固沙,人就得退。”為了保衛家園,從1983年起,他帶領全村人開始在沙漠邊緣大規模栽植梭梭。

    冬天壓沙,春天造林,下潤村人已經堅持了20多年。在風沙沿線,成活的梭梭林已經有2600多畝。

    儘管治沙成效顯著,但沈嘉道發現,群眾的積極性、責任感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調動起來,原因是越治越窮。

    他開始尋找新的辦法。2001年,下潤村把2600多畝栽種梭梭的沙漠分包給了6社的30戶群眾。2002年,沈嘉道又到內蒙古考察學習,用自己的錢買回了蓯蓉種子,分發給農戶,教他們在梭梭根上種蓯蓉。

    2005年,種蓯蓉的效益開始初步顯現,有的農戶一年能從蓯蓉上收入2000多元,少的也有數百元。一些曾經懷疑過沈嘉道的人,開始從心底裏支持他。

    “過去沙對老百姓來説是害,現在已經變成了寶。壓沙,栽梭梭,種蓯蓉,已經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沈嘉道説。

    民勤之路:讓群眾參與和共享生態治理成果

    作為石羊河流域下游的一片綠洲,近一個世紀之前,民勤還是一個水草豐美、土地肥沃、可耕可漁的富庶之鄉,到處是和諧景象。上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民勤生態開始惡化,人類的過度活動,成了這一生態變化的主要原因。

    “生態治理,群眾是主體。”在盧小亨看來,人的過度活動讓民勤從和諧變為了不和諧,在民勤人重新探尋和諧之路的過程中,必須要靠廣大群眾,歷史的欠賬要還,群眾生活水平也不能下降。

    沈嘉道對此也有同樣的看法,在他的眼裏,民勤生態治理是否科學,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不管什麼治理措施,群眾要能承受得了;二是不管什麼辦法,必須得有效;三是群眾能從治理過程中受益,生活質量要不斷提高。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對於民勤縣來説,沒有什麼比這更切合實際。“生態文明,提得非常好,是民勤未來的發展方向。”盧小亨説。

    “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今年10月,溫家寶總理在民勤視察時指出:這決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一定要實現的目標。

    總理的期望,成了民勤人共同的目標。從縣長到普通農民,節水、治沙,轉變增長方式,他們正在行動。

 
 
 相關鏈結
· 溫家寶考察紀實: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 百姓心繫十七大:決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 我國重要沙塵策源地民勤10多年來沙塵暴明顯減少
· 民勤生態綜合治理全面鋪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