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企業家劉安民站在深圳龍崗橫崗街道的一棟三層樓前的院子裏,指揮著搬運工將廠房裏最後一件傢具搬上貨車。在深圳拼搏15年後,劉安民和他的衣架廠將正式告別腳下的土地。
像劉安民一樣,隨著廣東省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步伐加快,一批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和高污染行業正在謀劃向外轉移。
“去年我們創造的生産總值是5813億元,經濟總量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市委領導同志介紹情況時説。與此同時,深圳也正面臨著土地、資源、人口、環境方面的“四個難以為繼”。怎麼辦?“不與別人拼經濟總量,而是比發展質量,在現有的‘一畝三分地’上種出‘高産田’是我們的發展思路。”他們認為,只有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産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圳才能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與劉安民和衣架廠的“出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意法半導體公司的再次“引進”。11月5日,全球第五大半導體製造商意法半導體公司在龍崗寶龍工業區舉行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項目奠基儀式。
“這‘一齣一進’,就好比是‘騰籠換鳥’,折射出深圳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深圳市貿工局局長王學為分析説,早在幾年前深圳市就開始將塑料製品、玩具、服裝製造等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産業及高污染、高耗能産業外遷,以騰出更大的資源條件和經濟生態空間來發展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實現功能置換和結構優化升級。
和深圳一樣,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騰籠換鳥”不再是一個特例,而正逐漸成為一種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利用政策和區位優勢,緊緊抓住國際産業轉移機遇,大力推進産業發展,全省産業産出規模已佔全國1/8,但是,現階段廣東仍然存在産業結構層次較低、産業技術水平不高、産業發展對外依存度強、産業區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正處於新一輪産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期。”廣東省發改委副巡視員趙建華並不諱言廣東經濟發展中的不足。
“黨的十七大提出發展現代産業體系,為廣東産業升級指明了方向。”趙建華説,這就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著力提升高新技術産業,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使廣東的産業發展更具有知識性、開放性、融合性、適應性和可持續性。
著力推進自主創新
對廣東志成冠軍集團公司的採訪,讓記者感受到了這一思路帶來的具體變化。“我們這家企業創辦于1992年,當時叫東莞塘廈志成電子器材廠,主要給香港一家公司加工微型不間斷電源(UPS)的部件———電子變壓器,廠房租的就是田心村一間廢舊的教室。” 據公司副總裁歐陽秋桂回憶,在創業頭三年裏,每年産值都以百萬元遞增,利潤也還不錯。
1995年,隨著廣大用戶需求逐漸轉變,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像志成這樣的來料加工企業,經營形勢急轉直下。“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連5%都保不住,儘管量還不小,工廠卻快做不下去了。”
“正是那一年,我們開始下決心走自己研發和生産的路子。”歐陽秋桂説,公司為此不惜重金從相關電子研究所引進了三名專業技術人才。1996年志成電子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國産在線式UPS,隨後兩年創造了市場佔有率在同行業“全國第四,廣東第一”的紀錄。
初嘗自主創新“甜頭”的志成冠軍在2001年引進了更大的研發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志成冠軍電源研究院”,每年投入2000萬元以上開展産學研合作,相繼攻克大量技術難關,並開發出了高頻模塊化、高頻數字化不間斷電源等6個系列120多種引領不間斷電源産業技術升級的新産品。
“今年1到10月,我們公司實現産值66億元,年底有望突破8億元,是創業初期的800倍。”更讓歐陽秋桂感到高興的是,今天志成冠軍已擁有專利28項,參與消防電源控制系統國家標準和不間斷電源節能技術等行業標準的制訂,從搞來料加工的“四流企業”一躍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的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仿佛化蛹為蝶”。
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和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密不可分。“事實上,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東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立現代産業體系的一個有效突破口。”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説。
據他介紹,東莞從2006年起將連續五年每年拿出10億元,以發展擁有自主品牌、自有技術的“兩自”企業為抓手,扶持引導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同時抓緊松山湖、虎門港和東部工業園三大平臺的建設,為東莞的産業升級搭建平臺。今年1至9月,全市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2家,新增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9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200家;相繼建成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等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建設8個省級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58家。
如今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産業已成為拉動東莞經濟的強大“引擎”,來自廣東省科技廳的分析表明,科技進步對廣東經濟貢獻率已由5年前的45%增加到目前的50%以上,自主創新力量正在加快廣東産業升級步伐,推動著廣東經濟從“低”向“高”、從“輕”向“新”發展。廣東省經貿委和統計局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2006年廣東工業50強已基本從傳統産業退出,約70%的50強企業集中于電子電信、電器機械和石油化學這三大新興産業。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有24家企業,幾乎佔了一半。這24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297.60億元,佔工業50強的比重為44.6%。
努力實現比翼齊飛
在廣州採訪,適逢2007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舉辦。組委會人員告訴記者,這已是廣州舉辦的第5屆車展,本屆展會參展企業多達391家,世界著名頂級豪華車品牌基本到齊,期間吸引48萬多觀眾,廣州已成為全球汽車企業展示與交流的重要平臺。
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説,近年來全市重點發展與製造業相配套的生産性服務業,三個産業中服務業的比重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今年1至10月,全市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3221.55億元,增長13.1%,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57.23%。全市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16.61億美元,同比增加88%,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5%,其中物流、金融、會展、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南沙港成為世界第5大港口、新白雲機場躋身世界前20位空港、廣州新客站將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正是這些樞紐設施,使廣州在從“傳統製造基地”向“現代服務城市”大步邁進。
“去年我省服務業增加值躍上萬億台階,達到了11195.53億元。”趙建華分析,目前全省三次産業比例分別為6.0:51.3:42.7,其中服務業佔三産比重上升幅度遠高於同期工業比重的上升幅度,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速,“廣東實現二三産業比翼齊飛,協調發展正在成為可能。”
不斷推進的現代産業體系建設正在使廣東經濟更具活力和發展後勁,“今年1至10月,全省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4.7%,預計全年GDP將可達到3900億美元。”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11月15日召開的廣東經濟發展國際諮詢會透露的數字令人振奮。(經濟日報 楊忠陽 龐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