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2月11日電(記者李亞彪、肖敏、裘立華)生産總值1.57萬億元、財政總收入2568億元,這是浙江省2006年的兩項重要國民經濟指標。
如何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2006年,浙江省財政民生支出佔當年財政支出總量的66%,民生支出增量佔當年財政支出增量的72%。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全省和省級財政增量中用於民生支出的比例分別為77.6%和89.6%。
這是一本鮮活的“民生財政”,十七大報告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時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翻開這個萬億元GDP大省的財政支出清單,處處閃耀著科學發展、注重民生的和諧光輝。
“民生底線保障清單”:不忽略任何一個可能“被遺忘的角落”
12月1日,余姚市梁弄鎮東溪村77歲的老人陳雙龍正式參加了余姚市實施的社保新政——農民養老保障。從明年1月開始,他在有生之年可以每月拿到200多元養老金,享受同城裏人一樣的“退休”制度。
“農民不應該成為社保中‘被遺忘的角落’。”余姚市委書記王永康説,“十七大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過去的余姚農村,失地農民有基本生活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可以參加城鎮職工保險,農村老人卻一直是一個盲點。”據他介紹,從2008年起5年內,市財政每年拿出7000萬元用於這項社保新政策。
浙江省領導很清楚,社會保障是民生的“底線”。浙江省財政廳提供資料,2006年全省用於社保體系建設的財政資金達244億元,這項支出自2002年以來年均增長22.2%。到2006年末,全省已有約63萬人享受城鄉低保,230多萬名被徵地農民被納入社保範圍。
隨著浙江社保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過去一些民生問題“短板”凸顯。以醫保為例,外來務工人員、老人與未成年人的醫療保障都曾是醫保體系“編外人”。現在財政向民生傾斜力度不斷加強,“短板”被逐漸消除。
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醫療保險處處長黃乃忠扳著指頭説,在全省4800多萬人口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從制度上覆蓋3300萬農村居民,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的800多萬名城鎮職工也有了醫療保障,同時推進的城鎮居民醫保制度則覆蓋了餘下的數百萬名無任何勞動關係的城鎮“社會人”、老人與未成年人。全省醫保已從制度上覆蓋到每一個角落。僅城鎮居民醫保制度一項,如果全員參保,全省各級財政每年就要支出近3億元。
“群眾基本發展清單”:破解“醫教難”,讓所有百姓擁有平等的“發展權”
十七大報告提出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百姓創業首先需要平等的“發展權”。長期以來,上學難、上學貴、因病返貧等問題一直影響著百姓創業。浙江省“民生財政”的重點之一,就是解決群眾上學、就醫、就業等民生難題,讓所有百姓擁有平等的基本“發展權”。
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説,全省著眼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把社會建設的重點放在改善民生上。在教育、衛生等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的重點支出均增長20%以上。
燒茄子、炸雞腿、紅豆粥……這是平陽縣昆陽二小的學生中午吃到的一頓愛心營養餐。從2005年開始,浙江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愛心營養餐工程。目前,已有數千所學校的33萬名孩子吃到了營養餐。
群眾創業發展,教育是根本。在財政的大力傾斜下,浙江從2006年秋季開學起實施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並提高中小學公用經費標準。從2005年開始,浙江省財政還與中央財政“以獎代補”資金1:1配套,設立農民工子女教育專項資金。
在如今的浙江,不少群眾正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民生財政”的效應。紹興縣柵溪村村民湯根英一直腰部不適、沒有在意。去年9月,她同全村人坐著鎮政府租來的大巴到鎮衛生院做了免費體檢,診斷出右腎上腺腫塊,並馬上到醫院做了手術。恢復健康的湯根英説:“活了半輩子,還是第一次體檢,否則小病變成大病,那就什麼也幹不了了。”
據浙江省衛生廳介紹,從2005年開始,省政府按每人每年10元的標準,設立農民健康體檢專項經費,併為農民建立動態健康檔案。到今年9月底,全省累計完成健康體檢2400萬人,檢出各種疾病患者387萬人。
“提升生活質量清單”:絕大多數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在這張“民生財政”清單上,分別寫著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文化建設與社會治安等名目。而這些都是圍繞著提升群眾的生活品質提出的,與群眾的幸福感息息相關。
踏進杭州市上城區小營巷社區,一塵不染的街道、黑瓦白墻的江南民居風格帶出一股清新之風,居民可以在社區圖書室靜靜看書,老人們悠閒地在健身器材旁鍛鍊。“這裡過去空中電線像蜘蛛網、地面雨後積水成潭,讓人覺得壓抑。”小營巷社區主任戚松鶴説,“如今社區面貌的改觀得益於政府‘買單’實施的背街小巷改造。”
小營巷社區的居民有理由感到幸福。近年來,政府投資改善了社區衛生環境,建成老年活動中心、圖書室及科普長廊。前不久,應居民的需求,街道又投資在小營巷一側統一安裝了晾衣架。杭州實施的背街小巷改造工程主要就是為解決群眾的行路難、停車難,改善百姓生活環境,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僅2005年,市區兩級財政就投入資金3億多元,改善300多條背街小巷,解決停車泊位6000余個。
在浙江各地,隨處可見這樣事關提升百姓安全感與幸福感的“財政支出單”。浙江省財政今年安排28億元作為生態環保專項資金,從2003年到2006年,文體廣播事業財政投入年均增長20%;在溫州,2007年以來,財政安排8000多萬元建設平安溫州;在蒼南縣龍港鎮,鎮黨委書記湯寶林説,為不讓部分住在城郊的百姓再吃含氟量高的地下水,財政拿出近千萬元把城區水廠的水引到城郊各家各戶門口……
浙江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根據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綜合評價指標測算,2006年全省全面小康社會評價指數為87%;如按國家統計局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測算,浙江省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指數要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