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訴説沉痛記憶:新擴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對外開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4日   來源:人民日報

    12月13日上午,“侵華日軍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週年和侵華日軍大屠殺紀念館擴建工程竣工”紀念活動在南京正式開始。(申 琳 攝)

    核心提示

    震撼人心的“母親”雕像,每隔12秒就消逝一個生命……詳盡的史料、多樣的展示,新擴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裏的3000多件文物對外開放。70年前那段血寫的沉痛歷史不容歪曲,“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警醒世人珍惜和平、珍愛生命……

    12月13日上午,下了兩天綿綿細雨的南京放晴,萬餘市民從四面八方趕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這一天,是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罹難70週年祭日,投資3.28億元新擴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正式竣工開放。新展館中的3000多件文物向人們講述著當年沉痛的歷史。

    生 命

    每隔“12秒”消逝一個生命,多樣展陳方式還原歷史

    94歲的吳秀蘭老人坐著輪椅被女兒推到紀念活動的現場。70年前,老人一條腿被侵略者的炮火炸掉,另一條腿也被炸成殘廢。就在老人失去雙腿的那次轟炸中,她失去了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一個還是在懷中吃奶的嬰兒。

    上午10時,警示後人的淒厲警報聲在南京上空響起,吳秀蘭老人渾身顫栗,渾濁的老淚奪眶而出。女兒俯下身為老人擦著淚説:“只要聽到警報聲,她就害怕得很,就想念慘死的兩個哥哥……”

    74歲的鄭厚榮和93歲的姐姐金鄭氏來到現場。鄭厚榮告訴記者,哥哥當年被日軍殺害時,年僅20歲,本來再過三天就要做新郎的……

    剛剛擴建完成的紀念館新館默然肅立。在展廳的首尾兩廳,有兩個震顫心靈的“12秒”:序廳正面墻上,是一個鑲嵌在江水中的漢白玉花環,每隔12秒,當悠遠鐘聲響起時,花環中就會出現一個遇難者的照片,然後隨著鐘聲的再次響起而隱去;在尾廳,每隔12秒,就會有一滴水從高空落下,側面墻上貼著遇難者遺像的燈,亮起來再熄滅……

    “從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平均每12秒,南京城就會有一個鮮活的生命被侵略者扼殺”,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説,“12秒的生命之火向世人昭示,生命是多麼珍貴,而對生命的摧殘又是多麼罪惡!”

    朱成山介紹,為了能讓參觀者更深切地體會歷史,新展館布展中使用聲光電等較先進的展覽方式,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增加了視覺衝擊力。除了寓意深刻的場景復原外,展廳中還設置了許多液晶顯示屏和電腦,不停地放映歷史的影像資料。“所有展示方式只有一個目的,即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譴責戰爭罪行,警醒世人珍愛和平。”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二年級學生王皓成説:“來到同胞蒙難的地方,慘痛的事實強烈地觸痛自己,讓我記住這些冤死的生命,牢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12月13日上午,“侵華日軍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週年和侵華日軍大屠殺紀念館擴建工程竣工”紀念活動在南京正式開始。(申 琳 攝)

    紀 念

    雕像成為亮點,展出照片3500余幅、文物3300余件

    擴建後的紀念館外廣場上,豎起一組青銅雕像。“用凝固的形象來表達遇難、紀念的主題”,雕像創作者、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這樣表示。這也成為新擴建的紀念館的一大亮點。

    高聳11米的“家破人亡”雕像給人以強烈震撼,表現一位被淩辱後的母親悲痛之極,無力地手托蒙難的孩子,麻木地向蒼天呼號。沿著長長的一段路走向紀念館正門,路邊是一組主題為“逃難”的雕像,“最為讓人悲憐是常志強一家的災難。那被刺三刀後的母親將最後一滴奶喂給嬰兒;最為勾起人記憶的是以兒子攙扶80歲母親逃難的歷史照片為原型的創作,使人于冥冥中回到了那真實的空間;最為令人驚恐的是那被日軍強姦的少女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盡;最為引人深思的是僧人為死者抹下含冤的雙目……”

    走過凝固的雕像,進入紀念館保存的大量紀念資料和文獻展廳:序廳的兩面石壁上,密密麻麻地雕刻著1萬個遇難者的名錄;展廳內一面高12米、長20.08米的巨大檔案資料墻,存放著10000多份歷史證人的資料。

    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説,在檔案資料墻中,右邊的黑色檔案盒,裝著10000份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個人檔案資料;左邊的藍色檔案盒,裝著2660份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個人檔案資料;左下角的灰色檔案盒,分別裝著103名日本加害者,以及39名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中國人的外籍人士個性化檔案資料。

    紀念館新館展覽的文物、照片、證人證言、場景復原等的數量和規模都創1985年建館以來最高,共展出照片3500余幅、文物3300余件、影視資料130余部,場景復原13處。“我們館藏文物史料近10000件。當年美國的約翰·馬吉拍攝南京大屠殺現場的攝影機與原版錄像帶等都在這裡,侵華日軍製造大屠殺的事實鐵證如山!”朱成山説。

    “我們的徵集力量畢竟有限,紀念館之所以能蒐集到如此多文物,主要得益於國內外熱心和平事業的人們的捐贈。”朱成山表示,僅2005年到現在,紀念館獲贈文物就達7908件。記者了解到,在紀念館近3年獲贈的大量文物中,大部分是南京市民所贈,也有不少來自國外愛好和平的人士。

    和 平

    新館擴建新增面積中,2/3是和平內容

    主題雕塑“和平”是一尊基座高18米、塑像高12米的雕塑,年輕的母親懷抱幸福的嬰兒,手托展翅欲飛的和平鴿,漢白玉的雕塑在陽光下更顯得純潔、美好。雕塑的設計者、魯迅美術學院的孫家彬教授介紹説,雕塑高30米,寓意紀念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30萬同胞;正面有9級臺階拾級而上,象徵人類走向持久的世界和平。和平雕塑面向東方、迎著朝陽,展示著中國母親的偉大風采。據介紹,紀念館新館擴建新增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其中,有2/3是和平的內容。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具有鮮明的和平理念。”南京市政府發言人曹勁松介紹,2003年,南京市在紀念館進門處建立“和平大鐘”,並在每年的“12·13”悼念遇難同胞儀式中增加了和平集會的內容,每年發表一篇《南京和平宣言》。

    在12月13日的紀念活動中,日本友好團體銘心會負責人松岡環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黃惠珍的手緊緊地拉在一起。松岡環介紹,每年的8月15日,她都會來南京,以紀念那些無辜的遇難者,“我的任務就是把歷史事實帶回日本,告訴孩子們,讓他們記住歷史的真相!”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老人告訴記者:“我只恨那些侵略者,恨那些歪曲歷史的日本右翼,但是這些人只是一小撮,多數日本人民是友好的。”

    走出紀念館,回首仰望那高聳30米的“和平雕塑”,紀念館中展示的三個人的話迴響耳邊: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了眾多中國平民的約翰·拉貝説:“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已故老人李秀英説:“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梅汝璈説:“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于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鏈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1985年8月,在當年日軍屠城埋屍的江東門“萬人坑”遺址,南京市建設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念館有三處遇難者的埋骨地。1984年和1998年,先後兩次發現的遺骸分別被陳列在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和“萬人坑”遺址內。2007年4月,在新館施工工地,第三次發現19具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這些遺骸如今被原地原貌陳列在新館展廳內。新館擴建過程中,有關方面對“萬人坑”遺址室內安裝了恒溫、恒濕和通風設備,並對遺骸進行了清理和鈣化處理,可確保安全和衛生。

    22年間,紀念館共接待了1400萬左右參觀者。

 
 
 相關鏈結
· 南京大屠殺史國際學術研討會13日下午在南京開幕
· 江蘇省暨南京市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年
· 今天我們重溫歷史祈願和平—南京大屠殺70週年祭
· 南京大屠殺不容置疑|用紀念開拓未來|南京鳴警報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遠教科書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太平門遇難同胞紀念碑落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