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南海1號”預計將於22日打撈出水 嚴防水下盜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廣州12月21日電(記者車曉蕙、賴少芬)備受矚目的“南海1號”預計于22日打撈出水,記者從打撈現場獲悉,自1987年夏天這艘南宋古沉船被發現以來,考古部門和公安邊防部隊採取嚴密措施防止水下盜掘,確保“南海1號”保存完好。

    “南海1號”位於廣東陽東縣東平鎮東南面東帆石島附近的一小片海域,這裡是廣東陽江市和江門市交界的地方,也是兩地漁民經常前來打魚的地方。在2003年之前,由於“南海1號”打撈和保護的方案無法確定,國家有關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這一海域發現古沉船的消息。為了保守這個秘密,負責警戒保衛“南海1號”的陽江邊防支隊向前來海上作業的漁民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海底有二戰時期某國軍隊當年扔下的炸彈,捕魚很危險,請馬上離開。”多年來,邊防官兵不斷重復這個“經典”理由,勸説不知情的漁民離開“南海1號”海域,防止拖網、拋錨對沉船造成損害。

    2002年初,國家和廣東省的考古隊進駐東平,進行初期考古發掘。為了加強對“南海1號”的保衛,陽江邊防支隊調來“公邊44701巡邏艇”專門防衛“南海1號”,併為“公邊艇”裝備了新型雷達,還加配了“44708高速摩托艇”,對這一海域實施24小時監控。

    2003年4月初,邊防部門通過情報獲悉,香港有3個文物盜賊,勾結東南亞海盜,企圖竄到陽江海域竊寶。為保證國寶的萬無一失,陽江邊防支隊調集警力,加大“公邊艇”的巡邏密度,同時組建海上機動分隊,一旦發現可疑情況立即出警處理。在嚴密的監控下,文物盜賊剛剛登上東帆石島就被發現,並倉皇而逃。

    2006年8月,一艘漁船被颱風吹到東帆石島附近海域,船隻受損即將沉沒。經確認,漁船所處的位置就在“南海1號”上方約5米遠的地方,如果沉沒,船身的重量,加上海底的涌浪作用,很可能對“南海1號”造成損害。為確保國寶安全,邊防官兵頂著十余米的巨浪,快速趕往出事地點,強行將漁船拖往東帆石島,由於處理及時得當,“南海1號”沉船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近兩年,陽江邊防支隊不斷加強對警戒海域的武裝巡邏和檢查。僅僅2005年以來,就累計出動警力2700余人次,船艇270多艘次,勸阻、帶離進入警戒海域的可疑船隻90余艘。

    新聞背景:“南海Ⅰ號”打撈全過程解讀

    新華社廣東陽江12月21日電(記者 鄭天虹、賴少芬)在經歷了七個多月的艱苦努力後,21日“南海Ⅰ號”成功打撈,浮出水面。在全無先例和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南海Ⅰ號”的打撈破解了多項技術難題。

    所謂整體打撈,就是將“南海Ⅰ號”船體和船上滿載的貨物連帶周圍的淤泥一起,按照原狀固定在特殊的鋼制“沉井”內,將分散、易碎的文物一次性吊浮起運,從開放式、能見度低的海底,整體搬到專門為它建造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內,然後進行細緻考古發掘。這種打撈方式,在世界考古領域還沒有先例,是水下考古的一大創新。

    整體打撈最主要的兩個步驟是下沉井和穿底梁。首先,要把巨型沉井下到“南海Ⅰ號”所處的海下30多米深的位置,需要精確定位和對海底環境的把握。

    據交通部廣州打撈局黨委副書記、高級政工師朱論發介紹,沉井分為上沉井和下沉井兩部分,下沉井進入海底後在“南海Ⅰ號”船體以下固定,它主要起兩個作用:一是防止“南海Ⅰ號”船體周圍的泥土流失;二是當上沉井罩住“南海Ⅰ號”後,在上沉井底部穿梁時,下沉井可起到基礎固定的作用。

    在上下沉井都到位後,開始在上沉井底部穿36根底梁,把“南海Ⅰ號”整個“包裹”起來,保持其“原生態”。底梁穿好後,工作人員還在梁與梁之間加防漏板和橡膠,以確保“南海Ⅰ號”周圍的泥沙和水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此時,沉井變成完全封閉的“沉箱”,不僅整個罩住了“南海Ⅰ號”,還有它周圍的水和泥沙,重3000多噸。

    沉箱起吊前,由全潛船“重任1601”承載“南海一號”浮出水面。全潛船之前下潛至與沉箱大約平行的位置,由“具有4000噸起吊能力的“亞洲第一吊”之稱的打撈船“華天龍”將沉箱平移至全潛船的甲板上,然後全潛船一邊上浮,“華天龍”一邊起吊,實現了“雙保險”式整體打撈。

    “南海Ⅰ號”出水後考古還將持續多年

    新華社廣東陽江12月21日電(記者 鄭天虹、車曉蕙)記者從21日在廣東陽江召開的“南海Ⅰ號”出水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南海Ⅰ號”出水後,其考古工作還將持續多年。

    廣東陽江文化局局長馮紹文説,由於整體打撈後,水下文物的保護沒有可以參照的經驗,在海底淤泥裏的木器、鐵器、銀器、瓷器等文物來到陸地後如何保護是一個新課題,這將使“南海Ⅰ號”考古工作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馮紹文説,“南海Ⅰ號”入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後不會馬上打開沉箱,而是在密封水晶宮入口之後,注入海水並人工合成跟“南海Ⅰ號”在水下所處環境相似的溫度、鹽分、微生物、壓力等。

    據專家估計,“南海Ⅰ號”上有6萬-8萬件文物。考古工作者將在水晶宮內對這些文物進行發掘和考查,屆時遊客可以在“水晶宮”兩側的長廊上觀看考古的全過程。

    據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由陽江市政府管理,有望于明年底開館。

    新聞背景:“南海Ⅰ號”考古大事紀

    新華社廣東陽江12月21日電(記者 鄭天虹、車曉蕙)“南海Ⅰ號”沉船為南宋時期商船,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長30.4米,寬9.8米,型深不超過5米,船艙內保存文物總數估計為6萬-8萬件。

    1987年8月,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地在珠江口以西、距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裏處發現一艘宋代商船,打撈出200多件珍貴瓷器。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命名為“南海Ⅰ號”。

    2001年至2007年初,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水下考古隊多次下水,對“南海Ⅰ號”進行試掘或物探調查,打撈出大量的金、銀、銅、鐵、陶瓷類器物以及銅錢,有文物4000多件。考古學界普遍認為這艘船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價值非凡。

    2007年4月7日,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施工人員、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開赴南海,“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工程正式啟動。據“南海Ⅰ號”整體打撈項目總指揮吳建成介紹,“南海Ⅰ號”沉沒海底800多年,歷經海水的沖刷、腐蝕,船體已非常脆弱。專家對“南海Ⅰ號”的打撈進行了多次研究和論證後,最終確定了“整體打撈”的方案。

    2007年5月17日,用於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沉井下水,70多天后,沉井下壓到位完全罩住“南海Ⅰ號”。

    2007年8月28日,巨型沉井開始橫穿第一根底梁,直接決定“南海Ⅰ號”打撈成敗的“海底穿針”關鍵一環啟動。11月13日,底梁工程完畢。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號”被打撈出水。

巨型沉井下水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正式拉開序幕

    5月5日,廣州打撈局用浮吊將沉井吊放到拖船上。當日,“南海Ⅰ號”考古打撈鋼沉井在廣州打撈局沉管預製碼頭裝船啟運,並將於5月8日運抵廣東陽江海域“南海Ⅰ號”考古打撈現場。該沉井呈長方體,長35.7米,寬14.4米,高12米,重530噸,是廣州打撈局歷時一個多月設計製造的。據介紹,“南海Ⅰ號”採取“整體打撈”的方案,即採用一個巨大的鋼制沉井,將埋藏于海底淤泥之下的古沉船及周身淤泥整體打撈上來。隨著沉井運抵考古打撈現場,“南海Ⅰ號”考古打撈工作將全面展開。 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17日中午,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沉井被放入水中,“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正式拉開序幕。

    17日上午10時左右,巨大的橙色沉井被拖到900噸的起重船“南天龍”號船尾,正好位於“南海Ⅰ號”的正上方。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調整、挂鉤後,11時45分,水下檢測定位工作就緒,沉井被“南天龍”號緩緩吊起沉入水底,二十多名潛水員依次潛入水中。

巨型沉井到預定深度 "南海Ⅰ號"打撈因天氣暫停

    記者22日從“南海Ⅰ號”打撈現場獲悉,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沉井17日下水後,目前已下沉到預定深度。但由於海上風浪較大,“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已經暫停。

    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負責“南海Ⅰ號”整體打撈的副總指揮王仁義目前正在打撈現場,他告訴記者,沉井17日下水後,通過向沉井中空的四壁灌沙,目前已經把沉井下壓到淤泥下5米,基本到達預定的深度。接下來還將使用水泥塊,對沉井進行靜壓,直到把沉井壓到淤泥下12米才完全到位,如果天氣好的話,這個過程只要一天就能完成。

 
 
 相關鏈結
· 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水晶宮”將迎來“南海一號”古船
· 初步預計“南海一號”12月下旬打撈起浮出水
· “南海一號”古沉船打撈工程最關鍵工作宣告完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